6月27日,记者走进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几个玩具一般的产品格外引人注目。“可别小看它们,这是公司的专利产品之一——靓彩物联网超声波水表,其科技含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企业负责人自豪地说。在丹东,类似的“小巨人”或“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已达70多户。
平凡的企业,不平凡的作为,连接二者的主线便是改革与创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改革开放40年来,丹东市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分工合理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2017年,丹东市私营、个体经济单位数量达15万个,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5%以上。截至目前,私营、个体经济单位数量已达16.41万个。
改革开放之初,丹东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寥若晨星,而2017年,丹东33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8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
嬗变,由时代造就,也源于沃土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减少和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等方面精准发力,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今年前4个月,丹东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523户,注册资本总额同比增长97.5%。
眼光向内,聚焦丹东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眼光向外,对标先进地区,找出差距,明确定位。2017年,丹东吹响了“重振轻工业名城雄风”的冲锋号。2018年春,进一步明确了重振轻工业名城具体措施及时间表。
思路决定出路。丹东再塑轻工业名城战略充分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截至目前,丹东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7.2万户,同比增长4.82%;注册资本总额2925.46亿元,同比增长64.63%。其中,私营企业2.78万户,个体工商户13.63万户。(记者 黄宝锋 蔡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