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化网络思维 完善网络治理
人民网  2018-09-04 08:43:55

  解开网络治理之“结”,既要及时建章立制细化规范,也应当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把脉问诊、把准尺度、把守红线,以互联网方式应对互联网乱象,感知新变化、关注新技术、评估新风险。

  受理各类涉网案件11000余件,审结9600余件,凡当事人同意的案件100%实现开庭审理,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9%……自去年8月成立以来,杭州互联网法院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互联网法院生逢其时又顺势而为,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维权成本,满足日益增强的维权诉求;同时也节省了司法资源,开庭时间以小时甚至分钟计提升司法效率。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商业模式,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生活消费习惯,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烦恼:网购买到假货,向平台投诉却被告知店铺下架,卖家暂时无法联系;快递信息泄露,平台和店家责任界定模糊;原创作品遭遇洗稿,著作权益还需自我证明……杭州互联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其办理案件中知识产权案件占比超过一半。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的专题报告数据也显示,2017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新收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民事一审案件1.32万件,同比上升超过40%。互联网的虚拟时空中,如何让维权诉求呼有所应,让违规经营令行禁止,已成为一道必须面对的现实命题。

  除了将法院搬上网,近年来各地法院陆续设立电子商务审判庭等,专门处理电商网购等涉网领域纠纷,以智能化流程、专业化司法应对网络治理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成效显著。

  一段时间以来,取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因素,不同程度绊住维权者脚步,令违规侵权者心存侥幸、屡屡踩线。以版权保护为例,由于互联网内容极易被转移、删除和销毁,当事人发现侵权平台未经授权转载原创文章时,平台一旦先行删除文章,取证难就成为维权一道坎。今年6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在受理一起著作权纠纷时,首次认可区块链技术存证的法律效力,让时下热门的前沿技术成为网路维权的重要辅助。

  以网之道治网之症,需要关注新技术。在线提交各类电子化证据,审判环节移到网上诉讼平台,允许各主体按各自时间在不同地域参与“异步庭审”,依托网络渠道送达文书信息……从“面对面”到“屏对屏”“键对键”,技术赋能的成果将令传统审理流程在互联网思维的优化下更高效、更贴心。

  以网之道治网之症,需要推动新实践。治理实践中应少一些权责界定上的“似是而非”,多一些权益追责的“是非分明”。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一批涉互联网典型案例,从售假追责到隐私保护,从抄袭认定到盗版界定,为同类案件审判提供了可借鉴思路,也为经营者规范经营、消费者合理维权提供指引。

  大数据产品权属如何确定,网购职业打假行为如何界定,虚拟财产权益如何保护……伴随技术升级,互联网领域新现象层出,新问题频现。除了司法审判,网络治理的全流程也应融入互联网基因。解开网络治理之“结”,既要及时建章立制细化规范,也应当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把脉问诊、把准尺度、把守红线,以互联网方式应对互联网乱象,感知新变化、关注新技术、评估新风险,缩短网络乱象从产生到治理的反应时间,更好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