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届沈阳创意设计周”里的一项颇具鲜明地域特色的活动,5月28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中国·沈阳“盛京满绣”艺术产业化论坛在沈阳故宫拉开帷幕。
此次论坛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示范作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京满绣”艺术产业化项目作为典型,通过展演展示、观摩论证等形式,充分彰显以“盛京满绣”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发展成果,推动“盛京满绣”艺术走向国际市场,用满绣艺术讲好沈阳故事,传播好沈阳声音,树立好沈阳形象,以激发艺术产品的创作,壮大艺术产业的规模,打造沈阳艺术产业品牌,带动引领辐射其他相关产业的衍生发展,为沈阳的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围绕“盛京满绣”艺术产业化品牌路径提升,曹保明、江帆、李宏复、周建军、勇新泉等专家学者从“盛京满绣”艺术产业化与沈阳经济发展、“盛京满绣”艺术产品与国际化等方面展开论证。
“盛京满绣”是沈阳地区独有的刺绣技艺符号
“盛京满绣”是沈阳地区独有的刺绣技艺符号,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不断地进行传承、创新、研发和拓展。
传承:杨晓桐打破满族家传手艺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束缚,秉承开放式办学理念,创办了“盛京满绣”坊,已办培训班120余期,培训满绣学员千余人次,培养刺绣工艺师120余人。
创新:在继承传统满绣打籽绣、盘金绣等基础上,杨晓桐融入了施针绣、丝带绣等技法,使盛京满绣技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
研发:到目前已有7大类150余个品种10万余幅艺术绣品,绣品涉及挂画、旗袍、扇面、披肩、车挂、手包等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融合国际刺绣技法,创作出符合国际人士审美的刺绣作品。
拓展: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为“盛京满绣”坊授权旗袍专业委员会,并聘杨晓桐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旗袍专业委员会主任,现已吸纳世界各地旗袍协会会员1200余万人,为中国旗袍开拓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盛京满绣”被称为“中国清代皇族刺绣”
杨晓桐,满族名字叫巴彦殊兰,满族正黄旗,生于1969年。自幼喜爱并学习满绣技艺,现能熟练掌握十余种刺绣技法和缂丝技术。代表作有《浔阳遗韵》《穆桂英》《九龙壁》《吻》《美丽中国梦》《九凤鼎》等近千余幅作品,受到国内外各界赞誉。
杨晓桐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皇宫大政殿(今沈阳故宫)确立国号“清”。从此,在故宫的崇政殿里,大清皇帝身着绣有海水江崖、龙腾寰宇之海洋文化符号的龙袍,头顶象征天子敬天的东珠龙冠统领天下。同年,在故宫凤凰楼为博尔济吉特·哲哲(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关雎宫辰妃)、博尔济吉特·木布木泰(孝庄文皇后)举办了册封大典,所穿服饰为“满族旗袍”,由此开启了“盛京满绣”的辉煌之旅。“盛京满绣”成为清朝时期皇家文化、地位等级的标志,所以又被称为“中国清代皇族刺绣”。同时,皇太极时期规定,“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故此,宫廷服饰刺绣和民间服饰刺绣皆称为“满绣”。
将“盛京满绣”打造成响亮的文化品牌
沈阳市文联领导表示,将盯紧“盛京满绣”艺术产业的发展动态,在即将开展的“盛京格格”旗袍大赛、“盛京满绣”欧洲巡展、《又见盛京》大型综艺等活动中,一如既往地给予有力支持和热忱服务,力推“盛京满绣”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提供精准跟踪服务,将优秀传统艺术保护传承引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各类宣传展示活动,实施沈阳艺术“走出去”与“引回来”战略,将“盛京满绣”打造成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 (记者 陈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