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山市21台蒸汽机车成著名景点

2018-05-30 14:21:33  |  来源:辽宁日报  |  编辑:杨海峰   |  责编:董健雄

图片默认标题

已75岁的美国产机车。

图片默认标题

职工检修蒸汽机车。

  从1960年到2002年,蒸汽机车是铁岭铁法矿区、铁法市(2002年改称为调兵山市)的主要运输工具。在蒸汽机车退出舞台之际,当地保留了21台蒸汽机车,建成蒸汽机车博物馆,有意思的是,这些机车都能正常行驶。调兵山市因此成为世界上拥有能正常运行的蒸汽机车最多的城市,成为国内外蒸汽机车爱好者的心仪之地,10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

  曾用洗脸盆给蒸汽机车注水

  “调兵山市以前是荒凉的农村,因煤而兴。”上周的采访中,铁法能源公司铁路运输部党委书记张金华对记者说。随后,他讲起了蒸汽机车在铁法的历史。

  1958年7月,开发铁法煤田的“战役”首先在北部的大明矿井打响。尽快把铁法的煤运出去,是当时辽宁人的期望。1959年3月,铁法煤田上的第一条铁路线——铁岭至三家子铁路线开工,时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黄火青等领导带头挥镐筑路,修路工期不到2个月即竣工通车,全长32.6公里。

  现年87岁的隋士发,是铁法煤田交通运输处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他向记者介绍:“当时全国能源短缺,国家对辽宁的煤矿进行重点建设。1958年在沈阳和铁法同时发现了煤田引起了轰动,上级决定由阜新煤矿支援沈阳煤田建设,由抚顺煤矿支援铁法煤田建设,铁法煤田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就是1960年从抚顺矿务局调来的。”

  隋士发的脸上露出了不舍:“当时整个铁法煤田建设都是白手起家,交通运输处还在租民房办公,更没有食堂,大家吃的是没有去皮的苞米面,再就是煮苞米粒和大麦米来吃,尽管原材料短缺,但对这台蒸汽机车格外珍爱,专门用木板为它定做了一个车库。”他讲道,由于这台蒸汽机车没有上水设备,矿区不仅为其打了深井,还在一条新开河的河边挖了深坑,取水时先放筐进去过滤河水。当时也没有装卸煤炭的设备,工人们就用筐把煤抬到站台上,用锹装上火车。

  一台蒸汽机车远远不能满足运煤需求,不久抚顺又调来第二辆机车。“这台机车的车轮直径能有一人多高,一米八左右,令人印象深刻。”隋士发说。由于要根据运量匹配机车,到了1963年,铁法矿区的蒸汽机车已有4台。

  因运输任务繁忙,既运输煤炭也运输开矿建矿所需的设备和材料,这些蒸汽机车的司机“三班倒”,歇人不歇车,直到机车报废。

  隋士发记得,1967年的一天,有台蒸汽机车因缺水“趴窝”了。一台蒸汽机车能装十余吨水,为了尽快让它跑起来,矿区紧急动员了近40名工人拿着洗脸盆,从附近的一口井边一直排到蒸汽机车旁。井里打出的水倒进洗脸盆里,工人们依次递送,用洗脸盆给蒸汽机车注水。“就这样传递了近4个小时,也只装了一半。在大家的注视下,它竟然隆隆地启动了,大家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隋士发说。

  怀念通勤车厢里的欢快时光

  记者查阅铁法能源公司的资料得知,从1967年起,修建从三家子到调兵山的铁路,到1990年调兵山至康平三台子一井铁路通车,从1960年货物周转量为241.2万吨/公里,到1994年完成24459万吨/公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蒸汽机车在调兵山地区步入黄金时代,是客货运输的绝对主角。

  在这一时段,铁法矿务局运输部拥有SY型蒸汽机车17台、蒸汽吊车1台。运行线路横跨三县两市(铁岭县、法库县、康平县、铁岭市、沈阳市),长达240公里,沿途共计20个站点。1959年到1980年,三家子为客货交接站,1981年迁到大青编组站,当时的大青站是东北最大的编组站,年吞吐能力达1000万吨。

  铁法能源公司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冯诚对记者说,铁法矿区乃至整个调兵山人都对蒸汽机车有种特殊的感情,40年间,至少两代人曾与蒸汽机车朝夕相处,震撼的汽笛声、巨大的车轮碾轧在钢轨上的声音是人们熟悉的乐章。当时的调兵山火车站人来人往,每时每刻都有列车进站、出站,是调兵山最热闹的地方,车站内外的商铺生意都很兴隆。

  谈起那段忙碌的岁月,铁法能源公司铁路运输部车务段副段长马彦明说:“当时我在三家子站工作,运往康平、法库的粮食、日用品都从站里走,天天货车爆满,一干就是24小时,这在当时是常事。客运当时也非常拥挤,挤到什么程度,列车员为进车厢有时只能从车窗钻进去。”

  据铁法能源公司史志记载,到1987年,铁法蒸汽机车的客运量已接近1000万人次,在1991年又增开了5对列车,每日新增客运能力1.15万人次,缓解了职工通勤拥挤的状况。

  据铁法能源公司调度员张立新分析,当时矿上有职工8万人,有的在矿区附近住,有的不在矿区附近住,即使在矿区附近住,由于矿区有四大矿和四小矿之分,工种有开采、电力、运输、水暖、建井之别,大多数职工要跑通勤。到了周末,许多职工又要和家属一道,赶赴调兵山镇采购生活用品,又是客车的人流高峰期,也促进了调兵山的繁华。

  马彦明回忆说,那个时候,有些沿途居民也搭乘矿上的通勤车,在列车刚刚通到康平、法库时,许多当地人从未见过火车,有的人要亲手摸一摸火车,有的还购票坐上一段,在车上喝瓶水,再坐回来。

  铁法能源公司宣传部副部长谢大可告诉记者,矿上职工实行三班倒,通勤列车也与上下班的时间对应。“在蒸汽机车带动的通勤车厢内,职工们或早就相识,或慢慢熟悉,车厢里时常充满职工们的欢声笑语,有的说书,有的唱戏,大家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无形中通勤车也成了培育职工集体观念、乐观精神的熔炉。”谢大可说。

  有最早进口机车和国产最后三台机车 外国人特意跑来找感觉

  上世纪90年代是铁法矿区蒸汽机车运行的高峰期,却也是国内蒸汽机车的退役时段。在不断增加的运力需求面前,蒸汽机车功率小、速度慢、煤和水的消耗高等缺陷日益凸显,升级换代不可逆转。

  不过,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厂矿多,且蒸汽机车多为定制,操作灵敏,机动灵活,便于瞭望,尤其适合厂矿使用,机车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慢些。“铁法矿区的情况还要特殊一点,当时产煤量正是上升期,5台‘建设’型蒸汽机车已到了报废年限,且机车司机满负荷运转,培训司机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无法立刻改用内燃机车。”铁法能源公司铁路运输部机务段副段长盖增辉对记者说。

  于是,铁法矿区又向已处于半停产状态的唐山机车工厂定制了三台蒸汽机车,1999年10月,这三台机车运至铁法矿区,即上游1770、上游1771、上游1772机车,这也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三台蒸汽机车。

  到了2002年,铁法矿区的煤炭外运任务已由内燃机车担纲,蒸汽机车到了退出历史舞台之时。如何处理这些蒸汽机车,国内一般采用废弃或销毁的方式。但铁法矿区没有这么简单的处置,这其中有情感因素,在42年间,蒸汽机车为矿区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运送了铁法矿区生产的2.5亿吨煤炭,承担了在这期间职工上下班的通勤任务。时任矿区运输部领导班子有长远考虑,决定保留现有蒸汽机车,开发蒸汽机车旅游业。

  铁法能源公司铁路运输部宣传部长刘洪生向记者介绍,在蒸汽机车还在服役的2000年前后,矿区运输部领导就发现,不少欧美人赶过来,专门给蒸汽机车拍照,是因为蒸汽机车显得落后吗?不是!在站台,这些外国人打开列车时刻表,带着一种虔诚的表情乘坐蒸汽机车。一问,才知道他们是蒸汽机车的发烧友,不远万里赶来就为体验蒸汽机车给他们带来的非凡感受。看来蒸汽机车是越来越稀缺的旅游资源,而且来铁法观看蒸汽机车的发烧友有增无减,这给了铁法矿区运输部做决策的底气。

  铁法矿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蒸汽机车,还建设了蒸汽机车博物馆,并从内蒙古自治区引进了镇馆之宝KD6-487机车。铁法能源公司铁路运输部主任康雪岭告诉记者,KD6-487机车的来历不寻常,它由美国利玛(Lima)公司1943年制造,专为欧洲战场设计生产的重型货运机车,也是当时最先进的美国鸟型蒸汽机车。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将50台KD6-487机车援助给中国,该机车曾在郑州、柳州、韶关、平庄等地服役。

  引入KD6-487机车后,铁法矿区的维修人员通过2个多月的大修,这台当时已60多岁的老机车又焕发了青春与活力。目前世界上能运行的此种型号的机车仅此一辆,另一辆在英国已不能运行。“这台KD6-487机车绝对上过战场,你看机身上还有密密麻麻的坑,据武装部的人员看后说,那些坑是机枪子弹打的。”铁法能源公司蒸汽机车博物馆馆长刘春山说。

  除了KD6-487机车和上游1770、上游1771、上游1772机车,调兵山蒸汽机车博物馆内还有跃进269机车、建设5029机车等17台蒸汽机车。这21台机车与其他蒸汽机车博物馆中的蒸汽机车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性能良好,随时可以上线运行,不是摆设,这得益于铁法矿区保留着一批蒸汽机车司机和维修人员队伍。

  在铁法矿区有13年蒸汽机车驾龄的老司机于会明告诉记者,前些年他没少接触其他省份的蒸汽机车司机,业内公认辽宁的蒸汽机车司机技术好、肯动脑,维修人员修车水平也是全国一流。48岁的甄辉东已在蒸汽机车上工作了11年,他说,上世纪60年代,铁法矿区一共培养了21名火车司机,他父亲甄运久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小就看到父亲捧着技术书籍在台灯下刻苦研读,在父亲的带动下,他也如愿与蒸汽机车结缘。

  近年来,铁法矿区的蒸汽机车已吸引中外游客20多万人次,能开动的蒸汽机车还受到影视界的青睐。自2005年李幼斌主演的《红色追击令》在调兵山拍摄后,到2017年先后有中韩两国135部影视片在此拍摄,让蒸汽机车进入镜头。康雪岭告诉记者,在《建国大业》《一九四二》《一代宗师》等大片和《闯关东》《东方》等电视剧中,KD6-487机车、上游1770机车、上游1772机车一再出镜,在蒸汽机车做道具的拍摄现场,调兵山群众近距离地看到了唐国强、陈宝国、侯勇、张嘉译、张涵予、刘烨等影视演员。其中一位名叫郎旭山的调兵山群众演员,参与了《一九四二》《小小飞虎队》《猛兽列车》《女人的抗战》《满山打鬼子》等近40部影视剧的拍摄。(记者 傅淞巍)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