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商银行实现“普惠+智慧金融”全覆盖

2018-07-26 11:21:10  |  来源:沈阳日报  |  编辑:李静   |  责编:董健雄

  如何让银行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沈城百姓,让用户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增强,沈阳农商银行党建为引领,打通金融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普惠+智慧金融全覆盖。

  7月25日,沈阳农商银行董事长吴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沈阳农商银行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助力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方针为引领,以市委市政府“三城联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为指导,树立“智慧+普惠”社区银行发展战略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携手市、区党委政府和街道、社区,会同致力于社区服务的企业一起走进社区,落实各类共建项目,开展各类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便民、利民、惠民综合服务,使现代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智慧金融、移动金融惠及更多社区百姓。 

  普惠金融使社区成为“幸福晾晒园”

  25日,记者走进沈河区东陵街道海棠社区,这里原本灰尘暴土的闲置空地,变成了铺满草坪花卉的“幸福晾晒园”。用社区书记邢军的话说,老百姓不仅在这晒被子、晾菜干,更是在这“晒幸福”。这一变化得益于海棠社区与沈阳农商银行结成共建单位后,不仅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还将普惠金融扎根社区。党建引领的纽带,把社区和银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双方共同缔造幸福家园。

  共建活动开展一年多来,沈阳农商银行社区银行风雨无阻,坚持上门服务常态化:有瘫痪的老人行动不方便,沈阳农商银行派来移动金融服务车,实现人和设备双上门;有空巢老人想买金融产品,农商行就派人到家里给老人分析储蓄产品的收益情况和风险评估,尽量避免老人受损失;有居民收到诈骗短信想给转钱,农商行就安排辅导讲座,传授防骗常识;有居民提出办理各种缴费业务不方便,农商行就布放共享缴费机、助农取款终端机,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便利的金融服务……这一系列便民举措,让每一名社区居民感受到金融进万家的温暖,也打通了沈阳农商银行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而社区就像一张网格把每一户家庭连在一起,解决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冷暖。客户是银行金融服务的对象,而社区银行改变了“坐门等客”的传统银行服务模式,通过“普惠金融+智慧金融”来方便更多用户。银行和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牵手共建,不仅帮社区解决了资金、项目、服务等方面的燃眉之急,也为农商行拓展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银行的党员干部当选共建社区大党委委员,从百姓的金融需求出发,将便民、惠民、利民服务真正送到了百姓身边,切实做到与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融合。

  党建引领,共建党员服务发展平台

  多年来,沈阳农商银行坚持走党建引领、政府支持、银企合作、社区配套、普惠共享的共建道路,以“融、联、帮、建”为抓手,搭建融合发展、互联互通、爱心帮扶、共建共享的企业服务基层治理、党组织服务社区、党员服务群众发展平台,履行社会责任,体现为民情怀,助力转型发展。

  为了扩大便民辐射范围,方便群众生活,帮助更多困难群体让居民防范金融风险。沈阳农商银行以118家营业网点为基准,根据共建社区的不同情况,又设立了与网点优势互补的便民金融服务站70个,购置移动金融服务车10辆,与553家社区签署共建协议,实现普惠+智慧金融服务全覆盖,让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到了便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地银行服务本地百姓”的特点,开发了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系统,包含附近网点提醒、便民缴费、免费转账、个人贷款、助农取款、紧急挂失等一系列差异化服务,使100余万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同时,沈阳农商银行还通过走进社区,利用宣传栏、小课堂等方式,为居民讲解支付账户风险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识别、反假币、反非法集资等金融常识。截止目前,共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200多次。此外,沈阳农商银行还联合共建社区的党支部、社区志愿者,开展了特困群众扶贫、敬老院送温暖、残障儿童服务中心献爱心,抗日及抗美援朝老战士走访慰问、清洁社区环境、社区植树等一系列公益帮扶活动,联通了沈阳农商银行和社区百姓的亲情纽带,提高了品牌认同感。

  沈阳农商银行董事长吴川表示,沈阳农商银行在“一体四翼”战略布局下,致力于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惠民银行,助力企业经营的伙伴银行,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智慧银行,投身实体经济的本地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亲民银行。“沈阳农商银行面对辽沈大地万千社区百姓,将秉承‘根植辽沈大地,耕耘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心系百姓民生’的宗旨,不忘初心、奋勇前行,以‘马上办’和‘钉钉子’的精神为实现辽沈地区卓越银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记者 包晗)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