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领域学术大会在沈召开

2018-08-01 10:34:16  |  来源:沈阳日报  |  编辑:李静   |  责编:董健雄

图片默认标题

  开幕式现场。

图片默认标题

韩布兴院士作大会报告。

  7月20—23日,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环境友好催化科学与技术。作为我国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领域学术大会,大会汇聚了来自国内156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界的专家学者780余人,并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挪威科技大学陈德院士、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贺泓院士等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办,沈阳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催化研究所承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办,《工业催化》杂志社、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大连中嘉瑞霖流体技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

  沈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玉明表示:“全国能源、材料、环保等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云集于此,共谋环境催化和环境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这是沈阳师范大学的一份荣誉,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激励。”

  全国顶级化学专家聚沈

  “环境保护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环境催化是现代催化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解决当今环境污染问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李灿院士发来贺信,并对沈阳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催化研究所为大会成功举办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挪威科技大学陈德院士,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贺泓院士,清华大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徐柏庆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郝郑平研究员,浙江大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肖丰收教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教授共7人分别作了大会报告。会议还安排了33个主题报告、32个邀请报告、80个口头报告和43个快速报告。共收到稿件570余篇,并对340余篇进行了墙报展示。 

  开幕式上,沈阳师范大学郝德永校长介绍了大学在学科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内涵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表示:“沈阳师范大学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产学研”合作对接

  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大会还成功举办了沈阳师范大学县域经济对接会以及校企“产学研”合作对接会。    

  对接会上,沈阳师范大学与朝阳县柳城经济开发区签订了化工产业研究院共建协议,与大连爱柏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对接,进一步搭建了高校与企业间“产学研”对话桥梁,并促进校企间“形成合力,抱团服务”,推动学校、行业企业“贴紧靠实,互促共赢,捆绑发展”。

  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

  会议期间,围绕能源与环保领域的学术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沈阳师范大学还成功举办了人才宣讲招聘会。招聘会解读辽宁省、沈阳市推出的人才新政,沈阳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暂行规定等相关人才政策,大力宣传省、市及沈阳师范大学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发展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玉明、校长郝德永还分别为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贺泓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挪威科技大学陈德院士颁发了沈阳师范大学院士工作站入站专家及兼职教授聘书。

  助推东北新一轮振兴

  以实现全面振兴为目标的新一轮东北地区振兴,更加强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实行区域内部和跨区域合作等新的方式,增强发展活力。

  大会主席赵震教授对本届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充分展示和交流了近年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分析了环境催化与材料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引领和助推了环境催化与材料领域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成果推广,促进并活跃了我国能源、化工、环保等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这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以及我国环境催化、环境材料等学科的发展势必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辽宁省科技厅金莉处长表示:本次学术交流会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势必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江苏大学李华明教授代表与会专家发言,他对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层次之高、规模之大、组织之精密以及沈阳师范大学为大会所做出的诸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记者 封葑)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