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立标最优久为功 ——峰会特别报道之一

2018-08-27 10:38:52  |  来源:东北新闻网  |  编辑:李静   |  责编:董健雄

  勇毅者知难而进,驭势者笃行如初。

  当下的辽宁,正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向着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这片投资兴业的沃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可喜而动人的变化——

  今年前7个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52.4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到位资金更是实现了48.8%的高增幅……

  企业对于良好营商环境的依赖,恰如生命对空气、阳光和水的渴求。辽宁经济活力的不断迸发,正是全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证明。

  这是一场“攻坚战”,为了这种改变,省委、省政府以“发展环境最优省”为目标,统揽全局,驰而不息;为了这种改变,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以“破茧成蝶”的勇气,去疾除疴,久久为功。

  山海关外,厚植沃土。良好的营商环境正在辽沈大地形成,并逐渐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推动振兴列车不断加速。

  转换观念完善新机制

  沈阳,崇山东路19号。

  2015年12月,一个全新的机构——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在这里安家落户。两年多来,“中心之外无审批”“一站式服务”,让这座建筑面积6145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在全省闻名,并成为辽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标志。

  “省政务服务中心把分散在省政府各部门的400余项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到一起,进行统一运行管理,真正减少了企业办事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审批服务水平和效率。”省政务服务办主任吴娟告诉记者。

  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审批大厅并不鲜见。但对于两年多前的辽宁来说,这一举动折射出的则是全省上下在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老工业基地尚未根本解决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更为关键的是,企业投资遭遇“中梗阻”,群众办事多头跑,这些由于体制机制弊端而连带产生的营商环境落差,已成为影响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而优化营商环境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它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表示。

  痛定思痛。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首先从思想观念上主动革新。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求发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营商环境的优劣体现在方方面面,最直接的就是干部工作作风上,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观念问题,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准则,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一军在各地调研时反复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增强创新力、提高竞争力。”

  “不换脑筋就换人!”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正视差距和不足,抓住关键、补齐短板,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促进思想大解放。

  观念一变天地宽。我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振兴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迅速明确了“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等诸多问题,一系列新体制、新机制应运而生。

  2016年初,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见(试行)》正式印发。同年12月7日,在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中,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东北地区首部规范营商环境建设的省级地方法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通过立法完成顶层设计。

  2017年,全国首家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在“不增一编、不加一人”的条件下挂牌成立。接受投诉、暗访调查、公开曝光、问责处理,成为省营商局的“四大利器”。随后,各市纷纷成立了营商环境建设监督机构。

  至此,关于环境建设,对标国际国内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四梁八柱”已然筑起。

  深化“放管服” 发力“最优省”

  当今时代,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发展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营商环境的竞争。一个地区有什么样的营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生态、什么样的干事创业氛围、什么样的发展态势。

  今年年初省两会,“打造发展环境最优省”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省委、省政府基于辽宁振兴发展现状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基于环境建设对发展极端重要性作出的重要决策。

  一时引来各方关注。

  “‘最优’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狠抓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强决心。”省人大代表文起东表示。受惠于一系列改革举措,他的企业负责进出口报关业务人员已从12人减少到了5人。

  “立下这个标准,充分体现了辽宁要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加以推进,进一步摆正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李凯认为。

  “最优”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一个空泛的理念,而是一个可以遵循的标准,一套可以量化的指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围绕这个目标,省委、省政府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实施了一系列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

  ——持续推进减权限权。2015年以来,省政府分9批次取消调整行政职权107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一律取消。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减至32项,全面实行“32证合一”。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编制公布了市场主体监管职责目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执法人员与检查对象“双向互盲”抽查机制,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随机抽查事项全覆盖。监管从此不再“任性”。

  ——全面优化政务服务。376项证照实现了即办即给,21项办理时限全国最优,284个事项达到“最多跑一次”,近40%的业务做到了即来即办、“立等可取”,全省企业开办时间统一缩短至3.5天。

  数字虽然抽象,但带来的实际效果却是看得见、摸得着。

  “没有个把月的时间办不下来。”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之前,大连兆和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威估计,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接下来的申办过程却让她倍感意外,得益于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不到一周,这家企业就顺利取得了食品经营许可证。

  在辽宁省,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一个个孤立的“点”汇成“面”,生动诠释出这片土地所展现出的生机与活力。

  打出组合拳提升获得感

  处处有环境、事事有环境、人人是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劣,最终体现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没想到打了一个电话,就有那么多部门接待我,为我提供那么多的帮助。”因不了解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沈阳市创业者夏文俊拨通了营商环境诉求受理热线,30分钟内该诉求即被转派给相关单位,审批局、科技局、管委会、税务局等相关部门主动联系或约见夏文俊,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近年来,全省上下瞄准“堵点”、紧盯“痛点”、直击“盲点”,打出一揽子便企利民政策“组合拳”。

  这获得感体现在企业负担是否减轻——

  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仅2017年就减轻税负1285亿元。去年以来,取消、停征及调整收费政策39项。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促进直接交易电量1080亿千瓦时,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32.5亿元。

  这获得感体现在群众办事是否方便——

  全省建设统一的政务便民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和渠道,形成一个集便民、投诉、咨询为一体的8890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一个号码找政府、一条热线管服务”。全省5个市、32个县(市、区)组建了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实行“一窗受理”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沈阳、大连等市还开展了“综合窗口”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便民利企。

  这获得感还体现在“烦心事”是否不再烦——

  今年以来,全省深入开展“纠四风”“办事难”“特权车”专项整治行动。针对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对253项不合理证明予以清理规范。统一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规范中介服务机构执业行为。同时加大公开曝光问责力度,今年以来共公开曝光39个营商环境反面案例,对178个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

  “下一步,省政府还将打造‘一套标准、一个流程、一个窗口、一张网、一批项目’的‘五个一’工程,重点优化审批流程,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助推我省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轶赢表示。

  春江水暖,沃土勃兴,自有敏感者悄然而动,力争上游。

  据省工商局统计,今年前7个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8.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9.1%,新登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均出现较大增幅。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积数年之功换来了可喜成果,我们无须讳言,理当执节而歌。但放眼前路,决非一番坦途。然纵有千难万险,我们也要乘势而起、披荆斩棘,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行,用百倍的付出与努力再展辽宁雄风、再创辽宁辉煌。(记者/方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