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的沈阳中街。(资料图)
核心提示
“认为沈阳城市化、近代化是日本人搞的,这是一个误区。”日前,在沈阳举办的“帅府论坛——张氏父子与东北城市现代化建设暨冯庸抗战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沈阳建立市制以来,张氏父子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进行论述。他们表示,张学良父子主政东北时期,沈阳城市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 城区面积接近100平方公里,推动了沈阳的城市化进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沈阳城扩张迅速
建立市制是城市近代化的标志。“上世纪20年代,沈阳是继广州之后,我国第二个建立市制的城市,这是东北地区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辽宁大学历史学教授、辽宁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胡玉海在论坛上如是说。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这一时期正是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时期。
据史料记载,新成立的奉天市政公所下设的核心组织有总务、财务、工程、卫生、教育、事业等六课及技术部。城市范围内由市政公所行使城市管理权限。管辖区域在原沈阳城八门八关地区及商埠地。
市制建立后,张氏父子以古城为核心,在东、北方向布局工业,着力完善西部(商埠地)市政设施。沈阳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首要表现是城市板块的增加。1923年,奉天在原城区西北练兵场及毗邻的北部建立占地超过2.5平方公里的惠工工业区。惠工广场以及周边放射出的六条街道、管理机构、公共厕所、医院和市场、发电厂等公共建筑陆续完成。后来的沈阳市工业橡胶厂、沈阳齿轮厂、沈阳冷轧带钢厂、小型标准件厂等都是在当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区北部,东北大学(今省政府所在区域)成片的楼宇、高耸的厂房、宽阔的体育场构成了皇姑区东部的主体基础。东大板块北面,张学良在三台子区域筹建了机场和飞机修理厂。
几乎同一时期,因东三省兵工厂(今黎明发动机公司所在地)兴建出现了大东区板块。东三省兵工厂有职工万余人,工厂为满足职工生活需要,在南部建设了住宅、学校、医院、俱乐部、公园、马路,以及电灯、自来水、排水管等设施。
1924年,东北出现了自办铁路的高潮,随着奉海铁路的全线通车,沈阳东站投入运行,在今大东区出现了以沈阳东站为中心的新奉海板块。在沈阳西部区域,冯庸大学、塔湾的省立第一农科高级中学都是那个时期出现的。
市政建设方面,奉天市投入大量资金对商埠地(南市场、北市场地区)返修了道路,改修上下水道。福陵、昭陵昔日的皇家陵园对市民开放,被辟为公园。
对辽宁城市发展颇有研究的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志强说:“不到10年时间,沈阳由1923年的60平方公里发展到拥有东起大东、西联古城内外,商埠地、惠工、沈海和满铁附属地等区域近百平方公里的市区面积,沈阳城市核心区域框架基本形成。因此,沈阳城市近代化起源于张氏父子时代。作为军阀,他们在扩充政治势力、经济势力的同时,也繁荣了地方经济,带动了城市化进程。”
日本扭曲原先城市规划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所控制的区域主要是沈阳站胜利大街以东的满铁附属地和铁路以西的部分区域,位于当时沈阳市的西部,古城的东部。“如果说日本殖民者在沈阳城市发展中,在侵略掠夺中国资源的过程中,也无意识地带动城市发展,这也仅限于‘满铁附属地’和铁西工业区范围之内。”胡玉海说。
20世纪初,“满铁”以“奉天驿”为中心,建设三条放射状街道,又修建了有六路交叉环岛的“浪速广场”(今中山广场)等环岛广场。1919年,这些街路、广场等都被强行改为日本地名。
“九一八”事变后,“满铁”通过收买、欺骗、威逼利诱的手段开发铁西工业区。铁西区规划以今建设大路为轴,北部是工业用地,南部是其他各项用地。“南部以现今贵和街为界,东侧是日本人居住区,煤气、自来水、电等一应俱全;贵和街西侧是中国人居住区,房屋低矮、破旧,没有煤气、自来水供应。”张志强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铁西工业区变为战时体制,日本侵略者直接为战争服务,生产武器、弹药、装具、被服、通信器材和军用食品等屠杀中国人的工具。
日本攻陷沈阳之后,沈阳市最大的土建工程就是日本建设的“大北监狱”(俗称),张氏父子原来规划发展工业的区域被日本人盖上监狱,用来关押反满抗日分子。关东军还在塔湾附近新建了大型仓库。伪奉天当局推进所谓的大都市计划,实际上抛开了沈阳城市发展规划,对原规划加以非理性的扭曲,对已经取得的城市发展成就横加阻止和破坏。
张志强最后表示,直到战后,仍有日本人著书立说,美化其在沈阳城市建设及工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误导公众舆论。实际上,日伪时期的铁西工业区留给沈阳的只有痛苦的记忆。(记者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