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学生在练球。 (孙海涛 摄)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的男、女足球队双双夺得了一项校园足球赛事的冠军,负责学校文艺体卫工作的陈雷老师非常高兴,但高兴之余又有一丝担忧。这所学校2013年建校,从2014年开始进行校园足球的尝试,几年来本报对他们进行持续跟踪采访,把这所学校校园足球的开展,作为一个“从零开始”的校园足球样本进行观察。现在,最早进队的那拨孩子升入六年级,即将面临小升初,接下来怎么办,正是陈雷老师担心的问题。
“我们队这拨孩子,升初中的时候,有南昌学区的,有126学区的,这样队伍可能就直接打散了,这些小球员以后就不能在一起踢球了。有的学校不开展校园足球或者开展得不好,都会对这些孩子以后在足球方面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陈雷说。
开展校园足球这几年,最让陈雷感到欣慰的是,“五年时间,这些孩子的球技大大提高,同时学习成绩也非常优异。”这也得到了球员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但恰恰因此,才会有更深一层的忧虑。陈雷说:“孩子们马上就要升初中了,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上一所跟小学一样既满足踢球愿望又把学习抓好的初中,但是现在看来,按照学区划分初中,很难满足家长的要求。也就是说,小学和初中关于足球特长生这一块,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衔接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问题。”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学生健康发展研究部的吴志辉告诉记者:“从2015年到2018年,沈阳市连续搞了三年校园足球联赛,目前已经建成111所校园足球学校,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开展,以及各学校对这项活动的认识,都提升到了一定高度。我们每年都开展市、区两级联赛,这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孩子和家长也都很认可。小学组八人制,中学组十一人制,参赛队伍一共能达到八九十支,参赛学生人数约1800名。”
但小学和初中的衔接确实是一个问题。不仅衔接难,足球市场也有些混乱,对校园足球冲击很大。吴志辉说:“有些校园足球培养出来的优秀苗子,没到初中就被挖走了。由于师资力量不够,校园足球需要从职业队中聘用教练,我们对他们没有什么约束力,很难规范。比如说,个别教练、职业队的球探会做学生父母的工作,谈好之后,孩子转学到别的省市,这就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控制。”
当然,沈阳市其实也有足球搞得不错的初中,刚刚从134中学毕业的张明轩,就坐稳了U15国少队的主力位置。134中学傅巍川校长告诉记者:“张明轩目前是沈阳市回民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但已经成为U15梯队球员。初中这三年里,他的文化课成绩都非常好,在班级名列前茅,每天下午3点前在学校上课,然后去市体校训练。张明轩能脱颖而出,得益于学校对足球的重视。作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我们每周都有足球社团活动,每月开展足球联赛,每学年开足球必修课,组织球队参加区市足球联赛,用各种形势形成全员普及足球促进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陈雷也在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他们学校的球队与辽宁沈阳宏运足球俱乐部签订协议,学校现在是辽足的培训基地之一,陈雷介绍说:“所有教练员和队员费用全是辽足来出,然后每年都会给学校一定的服装和器材的赞助。当然辽足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自己的青训梯队输送优秀的足球苗子。”
理论上,这些孩子也可以去辽足俱乐部的合作初中就读,然后初中毕业以后,再决定是不是签订合同正式进入辽足梯队。“但那所学校离得较远,现在是有不少孩子在那儿训练,但愿不愿意到那儿读初中,还是个疑问。很多家长在孩子踢球道路不太明朗的情况下都非常谨慎,基本还是坚持一边念书一边踢球的想法。”陈雷说,他为这些孩子铺就的校园足球之路,现在正面临拐点,具体该怎么走,应该不仅是这一个学校的问题,也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困惑。(记者 黄岩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