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报道(欧阳舒楠):“老百姓说党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党支部书记好;老百姓对党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对党支部书记不满意。村工作队给我的定位是关键时候当好参谋,重要时候把好关口,出彩时候让给村书记,与村书记协同作战,共同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10月12日,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招束沟镇拉各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任第四批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胜伟在接受国际在线辽宁频道专访时如是说。
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北部40公里处有个叫“拉各拉村”的地方,它位于招束沟镇东部,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共有8个自然村、804户3073人,土地总面积3.6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3万亩,森林覆盖率18%,人均耕地4.3亩,主要以种植玉米、花生为主。全村70%以上土地为低山丘陵,86.5%的耕地在25度坡以上,土地瘠薄,漏水漏肥,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是典型的贫困村。
一抓党支部 三股劲拧成一股
自被任命为拉各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任第四批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起,刘胜伟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加强村党支部硬件建设抓起,让支部美起来,让党员有荣誉感、归属感、庄严感、使命感。
该村老党员宋广兴感慨地说:“这是我入党60多年来所见到的最美党支部,虽然年龄大了,但我愿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一名党员的作用。”
二抓立卡户 家家走上致富路
早在2015年,为了搜集第一手资料,刘胜伟和同志们精心设计了《拉各拉村建档立卡信息表》,表中除了有文件规定的基本信息外,还增加了耕地面积、贫困程度及原因、务工人员技能及需求等43项信息采集内容,从一张表中可以了解一个家庭的全貌。
2017年12月,刘胜伟与王浩淼等第四批驻村工作队员又设计出了含有107项内容的《建档立卡户脱贫回访信息表》,大部分内容和现在的大明白卡不谋而合。他们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全村脱贫摘帽的89户254口人进行了全部回访,对信息进行电子管理,收集了150多条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到村民们需要什么、想干什么、能为村民们做点什么。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89户人家全部甩掉了“贫困户”帽子,昂首踏上了致富路。
三抓大项目 农民有了“摇钱树”
拉各拉村70%以上土地为低山丘陵,干旱少雨。
针对这种自然条件,刘胜伟带领扶贫工作队把工作重点放在精选产业项目开展脱贫攻坚上。刘胜伟带领工作队先后到葫芦岛大兴乡、阜新彰武县等地调研养殖和生态度假村等项目,并成功引进“盛京满绣”项目,建设扶贫车间。
“两个负责”夯实扶贫项目
在谈到引进“盛京满绣”项目,建设扶贫车间时,刘胜伟表示,“盛京满绣”扶贫车间落地得益于村民朱喜红说的一句话:“能让我们这些留守妇女在家干活挣钱,多好呀!”这句话促使刘胜伟选中了“盛京满绣”项目。
刘胜伟表示,非遗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老师开始时有些顾虑,她担心盛京满绣作为扶贫项目成了花架子、走形式,毁了事业。为了打消杨老师顾虑,刘胜伟当时做了两个承诺,一个是要把盛京满绣作为事业来做,争取政策支持,对企业负责;二是让拉各拉村建档立卡户不花一分钱学习到这项艺术,到车间就业,对贫困户负责。杨老师被刘胜伟的“两个负责”所打动,同意合作建设“盛京满绣扶贫车间”,并以大爱之心,对选派到沈阳培训的三名建档立卡户全程免费。
2018年8月9日,盛京满绣扶贫车间正式挂牌,从筹备到启动,耗时8个月,直接投资近8万元,间接投入近14万元。目前,全村已经有36人在车间就业,月工资可达1500到2500元左右,不仅解决了留守妇女在农闲时间创收增收的问题,更巩固了12名建档立卡户及子女脱贫成果。
转换思维 多方助推项目落地
在引进优质项目的同时,刘胜伟驻村工作队还协调推进光伏项目并网发电。2017年6月-10月,驻村工作队协调投入资金48万元,建设60千瓦光伏电站,覆盖建档立卡户63户162口人,每口人持有1600元现金股参与效益分红,有效期20年。
然而,项目的并网事宜迟迟没有落实。2018年6月,刘胜伟协调国家电网辽宁公司,解决了变压器容量问题,于6月24日正式并网发电,每天发电量250-270度,每度电0.75元,每天产生190-210元的经济效益,全年可产生近7.3万元收益,每口人年利润分红大约420-450元,这一项目的落地,让家家户户都有了一棵“摇钱树”。
办招聘会 企业村民双“丰收”
除了引进扶贫项目,刘胜伟还把劳务输出作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法宝”。为了将招聘会办好办实,工作队印制《就业帮扶企业招聘岗位信息手册》,手册涵盖了230家企业,2000多个岗位信息。如今,招聘会在阜蒙县已经连续举办三年,累计进场招聘企业近500家,提供2万多个就业岗位,近1.5万人参加招聘,促成近2000村民签约。
刘胜伟说:“我要把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政策化作丝丝春雨,点点滴滴,滴入贫困群众的心田;把贫困群众,特别是已经脱贫的那部分骨干村民对习总书记、对党中央的感激之情及时反馈,汇报给上级组织;把自己对精准扶贫的理解和体会,通过不断完善,成为有效管用的实际招法,加快贫困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