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从大连市科技局获悉,大连市共有7个项目(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在7个获奖项目(人)中,在大连高校和企业作为主持单位完成的项目有4项,分别为: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连理工大学贺高红教授团队与大连欧科膜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膜法高效回收与减排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气体”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牵头,联合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完成的“特色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连医科大学隋鸿锦教授团队编写的“生命奥秘丛书(达尔文的证据、深海鱼影和人体的奥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普类),实现了我省该类奖项零的突破。大连理工大学外籍专家孙立成教授荣获2018年度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由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完成。该项目在清洁高效炼焦技术、核心装备、智能生产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创新,研发了降低优质煤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相协同的绿色炼焦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在海内外47个工程中实现系列化应用,成为清洁高效炼焦领域的主导技术,国内大型焦炉市场占有率达96%,同时实现技术与装备向海外市场输出,海外新建大型焦炉市场占比达60%。项目成果使我国炼焦行业产业集中度提升3.8倍、污染物减排12%、优质资源消耗降低7.5%、能耗下降4%。项目成果对实现高端技术自主化,对解决中国焦化行业环保与能源困境,对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升级、炼焦煤资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解决我国焦化行业新旧产能置换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膜法高效回收与减排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气体”由大连理工大学贺高红教授团队与大连欧科膜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完成。该项目将化工生产、储运过程及加油站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气体(VOCs)通过高性能膜及装备回收、浓缩加工成重要的化工原料,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该团队将膜分离、吸收、吸附和浅冷等多技术耦合集成,提高了污染控制的效率,可使排放气中苯浓度降低到4mg/m3,实现环保达标排放。研制出高性能、长寿命的VOCs分离膜及VOCs本质安全、低流阻的高效膜分离器,并成功产业化,在近400项工业项目中应用,累计回收烯烃78万吨、油气10万吨,创经济效益30多亿元,13套装备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和尼日利亚等国家,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和应用VOCs膜的国家。
“特色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由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牵头,联合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完成。该成果以贝类、棘皮类、虾类等特色海洋食物资源为对象,创建了特色海洋食品品质的精准控制技术,实现了高质化加工;建立了特色海洋食品营养及功能性成分的高效制备技术,实现了高值化利用;开发了特色海洋食品加工新技术配套装备及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产品品质。成果在30多家企业进行了产业化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海洋食品产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
“生命奥秘丛书(达尔文的证据、深海鱼影和人体的奥秘)”由大连医科大学隋鸿锦教授团队编写。该丛书以脊椎动物为主线,以科普为主旨,依托生命奥秘博物馆展品,通过专业的摄影,将生物塑化技术保存的大量海洋、陆地脊椎动物和人类器官及整体标本呈现给读者。丛书图文并茂,布局合理,既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也是医学、生物学领域的工作者、研究者、学者的珍贵参考读物。
孙立成教授,瑞典籍,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首席教授,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孙立成教授长期从事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科学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在高效水氧化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以及光解水制氢分子器件设计与制备等领域取得了令国际同行瞩目的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开展,为中国站在该领域的世界前沿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在大连高校和企业作为参与单位完成的获奖项目有2项,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参与完成的“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测的卫星大地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记者 谢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