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灯庆团圆·喜乐元宵”活动
辽宁日报  2019-02-19 14:15:13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32dd933-8672-40e1-82c2-8dfe6395a83b

非遗传承人展示糖人制作技艺。 王金龙 摄

  2月17日,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承办的“灯庆团圆·喜乐元宵”活动落幕,60个非遗项目、240多名传承人和演职人员参加活动。作为“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2019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本次活动充分挖掘节日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了“传统技艺展示”“元宵节俗体验”“互动即兴展演”“非遗公开课”“非遗综艺晚会”五大主题活动。

  非遗展演现场座无虚席

  2月17日下午,来自盖州皮影剧团的非遗传承人林世敏领衔表演了《龟与鹤》《狼来了》等4部皮影戏作品。演出开始前,文馨苑小剧场坐满了观众,在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空地上,20多位小朋友席地而坐,期待观赏独具风格的皮影戏。盖州皮影戏又称辽南皮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个主要支脉,在创作上采用地方口语化,念白多为乡音俚语,唱词格式风格独特。盖州皮影戏有着独特的词牌,音乐唱腔主要分为影调、外调、杂牌三种,深受辽宁省观众喜爱。

  演出结束后,非遗传承人走下舞台,请小朋友们近距离欣赏皮影,很多小朋友争相学习操纵影人,气氛热烈。有家长表示,希望孩子有机会专门学习皮影艺术。据了解,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在传统节日举办大型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已经培养了大批观众对于非遗传承保护的兴趣。

  “非遗公开课”持续升温

  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参与学习非遗的需求,2月16日、17日,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别举办了“非遗公开课”,邀请辽西木偶戏、满族剪纸、丹东面塑、烙画艺术、沈阳“面人汤”等非遗项目的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担任主讲老师,以面对面演示、手把手教授的形式,现场传授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孩子和家长可以在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同学习与创作,共度一段难忘的节日时光,携手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2月17日,在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楼传习室,记者看到家长与孩子兴致勃勃地跟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面塑等非遗制作技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比2月16日,17日前来参加“非遗公开课”的孩子和家长又多了一倍。家长张女士表示:“之前并不了解我们辽宁有这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口传面授,孩子爱上非遗文化。感谢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造机会让孩子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一定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非遗综艺晚会”总也看不够

  “非遗综艺晚会”是本次非遗展示传承活动的重头戏。这场晚会选调了辽宁省优秀表演类非遗项目参演,京剧、评剧、辽西木偶戏、东北二人转、阜新东蒙短调民歌、抚顺地秧歌等项目的国家级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台献艺,精彩纷呈。晚会分为3个篇章:《元夜欢歌》《梨园春色》《梦圆今朝》。2月17日晚,在文馨苑小剧场古香古色的舞台上,阜新东蒙短调民歌《春天来了》拉开了非遗晚会的序幕。该节目由贺一晗、韩梅共同演出,能够在节日期间赴省城参加这场别具意义的晚会,他们非常开心。观众吴先生表示,他是“非遗综艺晚会”的忠实观众。只要文馨苑有非遗演出,他都会赶来观看。当晚这场演出,他最喜欢的节目是戏曲串烧《正月十五闹花灯》。他认为这个节目不仅反映了元宵节的主题,更体现了辽宁省少年儿童传承非遗的成果。

  多样的年俗体验、多元的非遗展示、多彩的非遗展演,陪伴辽沈百姓度过了愉快的周末。(记者 王臻青)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