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东:南荒沟村“两委”带领村民趟出致富路
丹东新闻网  2019-07-19 11:12:11

  夏日炎炎,行走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南荒沟村,放眼望去,一片片广阔的果园郁郁葱葱,果园旁村舍点缀,绿树、灰墙、红瓦……一幅田园诗画让人心旷神怡。

  南荒沟,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南荒沟村的变化与村党支部的智慧引领牢不可分。

  南荒沟村位于宽甸南部,距离丹东26公里,距离宽甸县城78公里。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3万亩,耕地面积828亩。早在2000年以前,南荒沟村的村民主要靠放柞蚕为生。当时,南荒沟村村民人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然而随着国家一些相关政策的出台,彻底改变了南荒沟村的命运。由于放养柞蚕对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国家决定对一些山林进行封山育林,其中就包括南荒沟村的一些山林。“这个政策的出台,当时对于我们南荒沟村来说损失巨大,对村民的生活影响也比较大。”南荒沟村党支部书记杜元东说,南荒沟村原本就地少林多,村民的收入来源都是靠放养柞蚕。山林不让放柞蚕了,村民们靠什么生活?那时,很多村民都比较迷茫,甚至很多村民家里烧柴都成了问题。

  “山林放柞蚕不行,咱们在山上改种其他项目行吧?”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后,觉得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只有及时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才能摆脱困境。

  最终村“两委”班子决定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板栗产业。“什么都容易改变,就是人的观念最难转变。”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而且板栗产业要三年至五年才能见到效益,很多村民对这一产业并不抱有什么希望。村“两委”班子多次开会动员,并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但村民们仍不为所动。没有办法,村“两委”班子只好发动党员、柞蚕大户带头示范,率先发展板栗产业,三年后板栗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板栗种植的成功,增强了村民的信心,不少村民开始跟着党员、大户种植板栗,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南荒沟村不仅板栗产业发展得好,燕红桃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近日,记者来到村民栾吉全家时,他正在自家后山的桃园里干活。说起村里的转变,栾吉全深有感触。他说,以前国家要封山育林,俺们还不理解,现在来看,还是国家看得远啊!这绿水青山,就是咱老百姓的金山银山。“现在俺家120亩山林全部改成种植板栗、苹果和燕红桃了,一年仅燕红桃一项的收入就能达到30万左右,这可比放蚕强太多了。”他一边干活,一边乐呵呵地说,现在村里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每到农忙时,村民们都跑到凤城、本溪等地去雇工。

  在农村,致富带头人尤其重要。“我们‘两委’班子成员的家庭收入每年都在10万元以上,给村民做致富的榜样。”杜元东说,有班子成员觉得蓝莓前景很好,便开始带领大伙种植蓝莓。近两年,又有班子成员开始琢磨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现在,南荒沟村全村板栗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亩、燕红桃2000亩、大榛子450亩,在丹集线两侧形成有机、绿色采摘园超过1000亩。

  一个人富不算富,村民同富才是富。一直以来,南荒沟村党支部组织致富党员与贫困户结成“致富共同体”,从思想上、技术上、资金上给予困难群众帮扶。村民杨贵柱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全家六口人,年收入不到一万元。村党支部带领他发展板栗产业,为其传授技术、提供信息,使得他很快掌握了板栗种植技术。现在,杨贵柱家年收入超过5万元。

  如今,南荒沟村集体固定资产已经达到500多万元。村集体有了钱,村委会不仅完善了村基础设施,还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硬化了9公里的村民作业路,修筑了跨河便民桥、护河墙坝,还修建了四处文化广场……产业的发展壮大,居住环境的日益改善,让村民们有了十足的幸福感,78岁的村民王殿富说:“这样的日子,这辈子想都没想过。”

  正是村“两委”一班人的执著与努力,南荒沟村先后获得“辽宁省农村文化示范广场”“辽宁生态村”“辽宁省优秀文化阵地”“丹东市文明村标兵”“丹东市文化广场活动先进村”“平安示范村”“五星级党支部”“大梨树式好村庄”等荣誉称号。(记者 王洪满)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