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他们用智慧、勤劳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壮美的劳动之歌,凝聚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他们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脊梁,是新中国的骄傲,是引领时代进步的旗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劳动模范。
从1946年“创模运动”至今,大连市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302人(次),省(部)级劳模5012人(次),市劳模24000人(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连诞生了很多值得这座城市记忆的全国劳模……
新中国建设的贡献者
1949年9月,瓦房店滚珠厂技工宋世发同金德源、马洪图、徐万双等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试制成功钢球和保持架。以“610”为代表型号的我国第一套工业轴承在瓦房店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自己生产工业轴承的历史。宋世发被评为厂特等劳动模范、省特等劳动模范,荣获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授予的一等奖章,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其代表中国第一代轴承工人参加了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全市广大职工奋发图强、艰苦创业,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创造了第一台铁路干线内燃机车、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等许多的“新中国第一”,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光辉的业绩。
1961年12月,旅大市特等劳模卢盛和、刘义强、杜学本、王际坤、宫润山向全市职工发出倡议开展技术协作活动。1962年3月,旅大市总工会群众技术协作委员会正式成立,1966年6月,以劳模为骨干的全市职工技协队伍发展到5万多人。在技协活动高潮中,一批先进经验和操作法在多个单位推广应用。
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推动者
中国共产党对大连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极为重视,并于194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后,逐步把大连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经验推广到东北解放区各工业城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连共涌现出劳动模范、功臣26789人,半数以上在合理化建议活动中有突出贡献,其中近万人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1950年“五一”前后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已在全国许多城市开展起来。同年8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实施《关于奖励有关生产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决定》,中国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从大连发展到全国,至今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抗美援朝支前生产的参赛者
1950年7月至1952年底,在抗美援朝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中,劳动模范为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国防,支援抗美援朝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1年1月,市委作出《关于推广先进小组的生产经验,把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提高一步的指示》,号召全市工厂企业组织生产小组,使之与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人阶级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所激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向学习马恒昌、王兆达等先进小组生产经验中去。到1952年底,旅大市总工会发动全市职工开展的抗美援朝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参赛职工达10余万人,提出合理化建议23400余件,创造出300余种先进经验和先进工作法,价值4345000余万元。
技术革新运动的首倡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是巩固国民经济恢复的成果、实现“一五”计划和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要求,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的进一步发展。1954年4月,全总七届五次主席团会议通过赖若愚作的《劳动竞赛已走上了一个新阶段——技术革新》的报告。会议根据技术革新能手、大连造船厂工人唐立言和王祟伦、张明山、黄荣昌、刘祖咸、宋顺余、傅景文等7位工业劳动模范的建议,作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技术革新就是生产设备、生产工具、技术过程、技术标准、操作方法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
同年6月6日、6月23日-25日,旅大市工会联合会先后召开技术革新会议和基层工会主席会议,贯彻全国总工会会议精神,明确提出要把技术革新、推广合理化建议作为全市职工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1954年-1955年,全市采纳合理化建议37579件,其中11600件为国家创造价值达5亿多元的财富。于是,一场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各行各业迅速展开,创造出许多革新成果,推动了新中国的技术进步。
“一五”期间的先进生产者
1956年1月,市特等劳动模范赵成满、詹水晶、王淑贞等27人向全市职工发出《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倡议》;5月,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号召开展“全国范围的先进生产者运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争做先进生产者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愿望。1956年伊始,推广先进经验、学习先进经验、总结先进经验的工作空前活跃,在多数职工中形成风气,成为大连工人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及劳动竞赛的主流。全市69个单位推广先进经验达2070项。到1956年底,重工、机械、轻工和纺织等系统31个工厂企业共涌现出2717名先进生产(工作)者,占这些单位职工总数的6.4%;先进集体达354个(包括车间、科室、工段、小组)。(吴庆国 记者 许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