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宁桓仁:国歌在这里唱起 义勇军精神在这里勃发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9-08-28 17:02:59

  辽宁桓仁:国歌在这里唱起 义勇军精神在这里勃发

桓仁县境内的巨幅广告牌——国歌唱起的地方  摄影 李子平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报道(李子平 李爽):经永桓高速去往本溪桓仁,在刚进入桓仁县境时,一块写着“国歌唱起的地方——桓仁”的广告牌,总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在这座以浑江、五女山、八卦城等标签著称的辽东小城,有着怎样一段热血悲壮的历史?46秒84个字的国歌,字字铿锵,又有哪一句孕育自桓仁?

  8月下旬,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来到桓仁,试图诠释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14年抗战桓仁人口减少43%

  谙熟抗战历史的桓仁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邢燕来介绍:由于日军屠杀迫害、实施集家归屯以及疫病流行等因素,从1932年至1938年的7年间,桓仁有400多个自然屯消失,人口从20.6万萎缩至11.6万,净减少9万人,占到总数的43%!

  牺牲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壮烈。

  而面对侵略的不屈、不当亡国奴的自觉,早已扎根在桓仁人民的血脉之中,让他们慷慨上阵、勇赴国难。

  早在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之际,桓仁人民就吹响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号角。当年,日本军队从鸭绿江入侵中国,攻打宽甸,并侵入桓仁沙尖子、五里甸子等地,“所到之处,十室九空” 。这激起了桓仁人民抵抗外辱的血性,“人人奋激御倭之心,遂相率而起”。桓仁民间武装在知县孙寿昌的指挥下,配合巡防军击溃入侵日军,襄助宽甸民团收复了宽甸县城。这一壮举,打出了桓仁人的血性,奠定了桓仁人抗日的根基。

  “九一八”事变后,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伍联合东边道14个县,于1932年4月21日在桓仁举行誓师大会,在《告武装同志书》等文告里呐喊——“精诚团结起来,哪能甘心作亡国的奴隶! 皆以血肉之躯驰于硝弹之中奋勇杀敌,中国存亡关头,我们东北民众已义愤填膺,万众一心者也,冒弹雨直进。”慷慨激昂的文字,被通电全国,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辽宁桓仁:国歌在这里唱起 义勇军精神在这里勃发

  桓仁县城内唐聚伍广场上的雕塑   摄影 李子平

  不当亡国奴,就要“起来”抗争。自卫军由誓师时的18路军数万人迅速发展壮大到37路军13个支队10余万人,便是桓仁等地人民奋勇抗日的民心写照!

  也正是遭遇到前赴后继的抗争,日军特别痛恨桓仁人民,制造了震惊中外“西江惨案”——他们把500多名抗日军民和无辜群众,用刺刀挑死在浑江的冰窟窿里。据史料记载,当拉着人们的汽车行驶到半路时,有个救国会干部心知必死,弄掉了嘴里的破布,唱起了一段京剧——遍野荒郊血成海,尸骨堆山无处埋。今日不能食尔肉,你坐江山爷再来!

  辽宁桓仁:国歌在这里唱起 义勇军精神在这里勃发

  西江惨案遗址纪念碑,江面上是日本人修建的西江桥(已废弃)摄影 李子平

  东北血性男儿不绝,江山岂可让敌寇久坐!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东北抗日义勇军毙伤日本关东军两万五千多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丛林莽莽,似无数英灵枕戈待旦;江水滔滔,像万千烈士摇旗呐喊。 

  如今,“西江惨案”发生82年后,遗址已建起纪念碑,并有专人维护。一江碧水,犹记当年先烈牺牲,而堤坝之外,一座大型游乐场正承载着今天桓仁后代的欢乐与祥和。

  辽宁桓仁:国歌在这里唱起 义勇军精神在这里勃发

  从桓仁荷韵公园远眺五女山   摄影 李子平

      我们万众一心

      桓仁抗日群众来自各阶层、各行业

  辽宁省党史专家赵焕林曾说,桓仁“抗日最早,反抗最激烈,斗争环境最艰苦,付出的代价最大。” 

  这句话似乎还可以再添一句——力量最广泛。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玉海的研究显示,东北抗日义勇军队伍中有共产党员、东北军官兵、警察、学生、工人、农民、土匪、商人、乡绅、教师、富家子弟、官吏、僧人等,几乎包括各阶层、各行业人民。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自发性和普遍性,是义勇军迅速发展的基础,也为东北六年局部抗战和长期抗战奠定了群众基础。

  在桓仁,东北军出身的唐聚伍、唐玉振、马子和、魏荫楼,县长刘铮达、公安局长张宗周、公安大队长郭景珊以及一批教育界人士,带着“全民皆兵”的义勇军队伍,征战白山黑水。日军在1936年9月的“救国会事件”中,杀死、迫害桓仁知识分子三百余人,桓仁知识分子几乎损失殆尽。

  除了知识分子的牺牲外,桓仁各界人士也是不遗余力支持义勇军——桓仁县农务会长牛春宜捐高粱米1万斤,桓仁县江北烧锅经理王玉亭捐战马10匹、高粱5000斤。唐聚伍为筹集军费发行的军用流通券,也被民众全数接纳,募集军费近800万元。

  1935年秋,为了割裂桓仁民众与义勇军、抗联的联系,日军强迫民众集中居住进“集团部落”。即使在这样的高压下,桓仁民众仍然借着外出耕种、洗衣、放牧的机会,想尽办法带着种子、粮食等支援抗联战士。

  桓仁县委宣传部长辛晓明表示,桓仁是东北最大一支抗日义勇军的策源地和大本营。唐聚伍正是看到了桓仁人民的爱国爱家热情,抗日有民众基础,才选择了桓仁。其后来到桓仁的杨靖宇将军,也是基于本地的民众基础和义勇军基础,以此为核心区组织辽宁民众抗日。桓仁抗日民意汹涌,遍地呐喊。

  爱国不分上下,牺牲不问出身。桓仁人民的“万众一心”抗日,不仅使日军惊呼“东边刀匪如毛”,也感染了全中国人,化作鼓舞国人坚持抗战14年的伟大精神力量。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义勇军抗战故事感染田汉、聂耳

  桓仁抗日,有“不愿做奴隶”的声音,有“万众一心”的团结,更把“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的精神带到长城抗战,籍此把义勇军的军歌、军魂和桓仁民众的壮烈故事,一同向田汉、聂耳及更广阔的外界进行了直观展示。

  1933年,率部退入关内的唐聚伍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付出了重大的牺牲。1933年3月,田汉经过采访唐聚伍全面了解了义勇军奋勇抗战的真实情况。田汉、夏衍组织拍摄的《义勇军大血战》纪录影片,在北平首映时特邀唐聚伍等人观看。1934年,义勇军被蒋介石、何应钦解散,唐聚伍到武汉找张学良汇报情况,其间拜见《抗战日报》主编田汉,谈话内容包括誓师起义、战斗轨迹及长城抗战等情况。

  经由面对面的采访与交流,桓仁义勇军的战斗经历、抗争精神以及带有诸多关键词句的军歌、通电,成为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重要素材来源。

  辛晓明表示,电影《风云儿女》及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取材于东北义勇军的战斗生活,辽宁民众自卫军诞生在桓仁,桓仁是辽宁民众自卫军成长的摇篮。所以,辽宁民众自卫军是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生活原型,桓仁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主要素材地。

  辽宁桓仁:国歌在这里唱起 义勇军精神在这里勃发

  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内,观众在参观完毕后要唱响国歌 摄影 李子平

      自信、自立、自强

      让国歌成为桓仁人民的精神长城 

  桓仁,这座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提供了创作素材的美丽小城,正在将先烈浴血奋战保卫的美丽山河,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一方热土。

  8月23日,早晨六点半,桓仁县政府已有74年历史的办公楼前,几名晨练的居民架起球网正在晨练——这座县政府没有大门,没有大院。历任县领导上任后都会首先放弃一件事——建新办公楼。

  但对于国歌所蕴含的精神的保护、传承与发扬,桓仁上下则从未中断。这些年,30余处义勇军、抗联遗迹得到了修缮、立碑,投资2000多万元的我国首家抗日义勇军纪念馆——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于2018年建成开放;这些年,义勇军历史被尊重、被弘扬:县里组织了专门的征文比赛,出版了十余部有关出版物,还计划将县里的一所小学更名为“唐聚伍小学”,将纪念馆前的那条路命名为“义勇路”……

  辽宁桓仁:国歌在这里唱起 义勇军精神在这里勃发

  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   摄影 李子平

  辽宁桓仁:国歌在这里唱起 义勇军精神在这里勃发

  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来此参观的孩子们正在观看出土的义勇军遗物   摄影 李子平

  除此之外,桓仁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中国旅游强县、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人参之乡等13块“国字头”招牌,就矗立在高速出口处,显示着桓仁人对环境和资源的自信。五女山、枫林谷、虎谷峡等景区,或老树开新花,或绽放正当时,催动桓仁的全域旅游事业向纵深发展。

  桓仁上下,正在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前后承继,始终让桓仁发展朝向既定目标。在桓仁干部群众心目中,这就是国歌“万众一心”精神的最好诠释。

  薪火相传八十载,砥砺奋进奏华章。义勇军精神在不断传承、发扬中,融入了满乡儿女的血脉,成为了桓仁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成为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泉。

  自信、自立、自强,已然成为桓仁人民心中的坚定信念和精神长城。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