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摄
黑色螺纹,一圈一圈地旋转,重现着另一个时空的声音,叙述着另一个时空的人和事……2月23日下午,“针尖下的音乐”黑胶赏析周末沙龙在嘉里城阿宝客厅举行。在主持人阿宝的邀请下,沈阳曲艺团业务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著名相声演员穆凯转换了身份,作为黑胶唱片发烧友的他分享了自己的黑胶藏品和黑胶收藏背后的故事。
穆凯收藏了上千张黑胶唱片
穆凯是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但很多人想不到,他通过各种途径收藏了上千张黑胶唱片,是个名副其实的黑胶唱片发烧友。
从1904年清末古老的虫胶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经典,穆凯说,自己“淘宝”时每张都不超过100元,但他现在手中价值最高的珍藏版黑胶唱片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万元。这让阿宝形容,“穆凯在我心中,算得上是沈阳的‘黑胶收藏第一人’。”对于这个“第一人”的形容,穆凯说,这并不是指数量有多少、价值有多高、质量有多好,而是有特点,“我从16岁就开始收藏黑胶唱片,大多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跟曲艺相关的唱片。”
当天,穆凯遴选出四五十张具有代表性的黑胶唱片,大大的封套装着,有种穿越时光的质感。辽宁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刚子和穆凯是师兄弟,都拜田连元为师。刚子说,自己经常去穆凯家里“蹭”黑胶唱片听,“我看了一下,他今天把自己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都带来和大家分享了。”
赏析时,穆凯和阿宝将黑胶唱片放到唱片机上,将唱针轻轻搭上去,温暖细腻的声线悠悠响起。观众随之一起聆听1904年出版的中国戏曲河北梆子、1971年出版的钢琴演奏曲《黄河》,以及周璇等老上海电影明星的歌声……不少观众微闭着双眼,身体随着音乐轻轻摇摆,陶醉其中……
“小众艺术”受热捧的背后
“黑胶唱片的常规转速有78转、45转、33转、16转!”12岁小女孩黄若菡快速地回答出姥姥的考题。她的姥姥难掩笑意,“她从小就学习音乐,我带她来参加沙龙,就是希望让她得到熏陶。”黄若菡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点,比如黑胶唱片的转数、尺寸、材料,收获特别大。”
此外,穆凯还分享了包括“黑胶唱片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黑胶欣赏如何入门”“黑胶唱机和碟片如何保养”等问题,在市民刘女士眼中,“针尖下的音乐”黑胶赏析周末沙龙“干货满满”。
阿宝介绍,这场沙龙活动只征集了60个观众,可当天到现场的近百人,甚至还有不少观众站在客厅门外听完全场。大家的热情让她很感动。“黑胶艺术是小众艺术,但我们沈阳的文化氛围和底蕴非常足,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沈阳黑胶唱片爱好者和收藏发烧友出现,让黑胶文化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沈阳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只要扫进点阳光,它就会成长得灿烂无比”。穆凯说。
在数字音乐时代,仍有人热衷听黑胶唱片。谈及原因,来自盛京黑胶会所的俞桦说,黑胶唱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在播放时具有厚重的仪式感,从挑选黑胶唱片、唱机,到调整唱机时的种种工序,恰恰能让人收获成就与满足,这是数码音乐无法带来的。
沈阳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姚屹东认为,除了仪式感,黑胶唱片的音质通透,声音未经修饰,其独具原汁原味的现场感,更容易植入心灵,拉近与听者的距离。(记者 王秒)
相关链接:什么是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用来储存声音信号的载体。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却因为其笨重、音质不理想等原因受到冷落。1888年,德国发明家爱米尔·贝利纳站在巨人爱迪生的肩膀上,改良留声机,并推出了音质清晰、携带方便、造价低廉、可大批复制的黑色圆盘形密纹胶木唱片,唱片工业时代由此到来。
在20世纪,黑胶唱片是占领统治地位的音乐格式,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对它爱不释手,还有不少人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黑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