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惠民、科技报国”,24年间,他和弟弟创建的何氏眼科医院由125平方米的房间,扩大到拥有28家医院、24家眼科门诊、45家视光中心的眼科航母;他创建的“市—县—乡三级防盲扶贫模式”累计为10万余贫困患者做了公益复明手术,减免手术费3亿元,减免眼健康筛查费用5亿元;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眼科人才,他创建二本大学——辽宁何氏医学院,并创建何氏眼产业集团,吸引了近百位海外人才,自主研发生产眼科药物、手术耗材、人工智能设备。
他,就是何氏眼科医院、辽宁何氏医学院、沈阳眼产业集团创始人,全国政协委员何伟博士。
24年探索 创立“中国防盲模式”
对每个人而言,奋斗是实现个人成长的阶梯。
出身医学世家的何伟1984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受教育部派遣,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家公派的第一位攻读眼科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到日本深造。留学8年,何伟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取得日本行医执照。
何伟的回国创业梦想,是从一次义诊开始的。
1992年,何伟在抚顺参加为东北老百姓做白内障手术的义诊。“义诊快要结束时,一位老人对我说,因为眼睛看不见,不想活了。”何伟说,“这让我下决心回国建一个眼科医院。”
弟弟何向东比何伟小3岁,手足兄弟虽性格迥异,却志向相同。何伟、何向东兄弟二人立下誓言:“要为中国贫困患者解决看眼病难的问题。”
1995年,兄弟二人放弃了富足的物质生活,离开了居住8年的日本,回到祖国,在沈阳创建了何氏眼科医院。
美好的梦想,要靠奋斗才能实现。
1995年12月,借了市儿童医院125平方米的一间小房子,何氏眼科医院开业了。看病,收费,发药,都挤在这间小屋里。
经过24年的发展,何氏眼科集团陆续建立了28家医院、24家眼科门诊、45家视光中心,并搭建了远程智慧医疗平台,建立了全面覆盖辽宁省辐射周边地区的“市—县—乡”三级防盲扶贫模式,该模式被国际眼科组织称为中国防盲模式。
目前,该模式近一步推广至贵州、河南等地,在这一防盲扶贫模式下,已有超过10万名因贫致盲、因盲返贫的患者复明。
2018年,国家卫健委与何氏眼科主办的中非眼健康论坛中,何氏眼科与非洲11个国家签约,将这一模式复制到非洲,为非洲国家做技术输出、人才培养,代表中国,为世界防盲事业作贡献。
技术报国 培养人才实现“光明梦”
农村贫困人口白内障致盲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在何伟看来,要啃掉因病致贫这块硬骨头,仅仅靠公益是不够的,核心动力还是依靠技术和人才,于是他创建大学、创建以技术研发为主的眼产业基地,并把高端技术应用于公益事业。技术报国,靠创新技术实现“光明梦”,成为何伟回国创业后坚持20余年不变的初心。
何氏眼科从创建至今24年,不断自主创新,目前不仅在眼科诊疗和手术技术上处在国际领先水平,更是在眼科药物、眼科诊断设备上做了大量的创新性研发和转化。
目前,何氏眼科自主研发的高端人工晶体已经获得欧盟CE认证;何氏眼科自主研发的全智能眼科筛查设备及人工智能系统,覆盖了90%的致盲性眼病的精准诊断。县乡等基层医生用智能设备采集患者眼部数据,上传云平台,远程诊断。这样,百姓可以不到城市,就实现早期发现眼部疾病,早期治疗,也降低了治疗成本,为贫困地区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如今,何氏眼科也在运用这种模式和创新技术,与非洲多个国家合作。
去年,何氏眼科又把自主研发的多项智能眼筛查设备,应用到了公益筛查中,同时把眼基因这一精准诊疗技术应用到防盲扶贫项目中,使何氏眼科原有的三级防盲扶贫模式大大提高效率,降低了基层预防成本。
今年2月26日,2018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沈阳召开,由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带领科研团队完成的《视网膜祖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氏眼科医院成为辽宁省惟一获得科技进步奖的眼科医院。
此次摘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视网膜祖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将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奠定坚实基础。据了解,在人造材料和器官捐献之外,干细胞现在成了帮助人们恢复光明的新生力量,眼科干细胞技术是未来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大量眼科难治性疾病的治疗点燃新希望,将有望让更多人重获光明。
由于何伟博士在科技报国上突出贡献,他在2018年获得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称号。(记者 尚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