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时间,落地项目371个,吸引投资3200亿元;以宝马为代表的世界顶级企业纷至沓来,园区经济持续两位数增长,高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性平台,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以下简称“中德园”)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沈阳乃至东北振兴释放新动力、插上新引擎?
从一个宝马到两千亿产业集群
4月16日,在中德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园的核心区,投资200亿元的华晨宝马铁西新厂所在地,一辆辆挖掘车弯钩作业、举臂装车,为下一步换砂、回填做准备。
三年后,宝马首款纯电动车型iX3将从这里走下生产线,并出口到全球市场。正如德国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所说,未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看到一辆宝马iX3纯电动汽车,都一定是“中国制造”。同时,也是“沈阳制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组装一辆汽车所需的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必然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生产商。现在,宝马正在把其全球的众多合作伙伴,带到中德园来共谋发展。
自华晨宝马铁西新厂落地以来,总投资2700万欧元的德国默勒科技汽车零部件项目,美国的宝适,法国的彼欧,丹麦的DBI……一个个在世界汽车产业领域声名赫赫的厂商和“隐形冠军”企业纷纷在中德园落子布局。很多厂商不仅服务于宝马,也以此作为生产基地,向全球汽车制造商输送产品。
据统计,目前宝马集团在铁西区累计投资达到400亿元,其强劲的拉动效应也在中德园持续发酵。2019年中德园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便引进汽车及零部件项目28个,总投资达到了340亿元。
预计到2022年,一个产值突破2000亿元的庞大汽车产业集群将在中德园成为现实。
项目引领两位数持续增长
起于宝马,不止于宝马。三年来,中德园坚持把项目引进和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以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为方向,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2017年,引进项目90个,总投资619亿元;2018年,引进项目81个,总投资699.02亿元;2019年截至目前,引进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41个,总投资710亿元。体量大、数量多、质量高、外向度高(外资项目占比达35%)、建设速度快,成为中德园项目建设的突出特点。
中德园创新采用“5N+X”招商引资模式,即通过核心企业产业链拉动、金融资本助力、工业地产筑巢引凤、专业机构和协会中介支撑、离岸创新中心深度对接方式,吸引重大项目入驻。
在中德园的产业版图上,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投资600亿元的恒大系制造及服务业集群项目、投资100亿元的万科国际社区项目、投资50亿元的三生制药北方药谷项目等超大型项目……这些都展现了中德园项目集群式落地、产业链式发展的新节奏。
优质项目的纷纷落地,让中德园经济数据持续呈现两位数的增长——
2017年,中德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2.6亿元,同比增长60.3%;全口径税收80.4亿元,增长48.2%。2018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0.7亿元,同比增长11.7%;完成全口径税收99.4亿元,同比增长15.3%。2019年一季度,中德园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6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5.6亿元,同比增长564%!
回答好“建成什么样的中德园”
小到一个园区、大至一个地区,项目是发展之基,是激活经济的原动力。而让项目活起来、让产业发展起来,功夫却不只在项目本身,背后是园区从理念规划、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一系列谋篇布局。
“如何建设中德园,建成什么样的中德园,一直是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中德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郭忠孝介绍,作为肩负国家战略的产业平台,中德园要追求项目高端化,追求高质量发展;它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园区,不是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率,而是要肩负国家使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它不同于其他开发区,不是走传统开发建设模式,而是要打造改革的高地、创新的高地、开放合作的高地,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引领东北振兴。
据了解,随着2018年华晨宝马铁西新厂落地,中德园重新梳理了园区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坚持“世界水平、国际标准、中德特色、高点定位”, 进一步打开产业空间,特别是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的主导产业。
同步发生重大调整的是中德园的发展理念。从过去关注园区产业和项目的发展,转向高度关注园区人居与环境的发展,不断优化园区内基础公共设施和功能服务配套。这也成为此轮规划的指导方向。
目前,中德园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理念,构建“管委会+平台公司”的开发建设管理模式,成立“中德开”“中德发”两大平台公司,发挥市场化作用,提高园区发展建设效率和水平。同时对标“德国工业4.0”,中德园正在建设“一个平台、五大体系”,即“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和“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工业互联网”服务体系、融资平台体系、技术服务提升体系,以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能力,构建新型服务生态体系,打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记者 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