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74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展技术研发项目万余项;拥有研发人员近6万人,有效专利2万余件,其中发明专利5478件。5月21日,来自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这组数据表明,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创新主体。一直以来,辽宁省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抓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去年,全省共有32个创新项目列入工信部高档数控机床重大科技专项、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项目计划,获得工信部科技创新补助资金5.3亿元。
共享龙头企业研发能力,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去年,由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牵头的辽宁省燃气轮机创新中心,冰山集团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辽宁省冷热技术创新中心,辽宁三三工业有限公司牵头的辽宁省掘进装备创新中心等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相继成立,其研发能力领先全国。以此为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多种资源,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将有效推动产业技术的转移转化。
“辽宁科研院所和高校数量多、实力强,我们一直不断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委员会等平台,让科研成果更多在省内落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辽宁省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联盟组织,成员企业已达66家,累计完成合作项目700余项,合同金额3亿余元。先后组建了沈鼓—大工研究院、瓦轴—大工研究院等新型校企合作研发机构,形成了以资源和资产为纽带的技术联合实体,开展高水平、深层次合作。沈鼓—大工研究院自成立起,已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以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大工教授团队为成员的30余人研发队伍已经建成。
校企对接、院企对接贵在精准。辽宁省工信部门在全省冶金企业中征集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信息,组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家进行攻关,取得很好成效。组织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到企业去,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在企转化。
今后,辽宁省将继续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在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创新项目实施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培育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引领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孙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