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集团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制造基地项目落户沈阳高新区。
6月15日晚,一则“沈阳市政府与恒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消息“引爆”沈城,沈阳高新区旋即成为焦点。
已成功打造机器人、IC装备等多张特色产业“名片”的沈阳高新区,将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
回应疑问,历经近一年时间修编、十几易其稿的《沈阳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盘托出——
沈阳高新区将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三大主导产业为“骨架”,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放大特有优势、提升产业能级,为沈阳乃至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锻造强大引擎。
这三大产业,何以成为“主导”?层层分析不难发现:事实上,作为我国首批国家高新区,经过30余年建设,沈阳高新区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创新高地,但同时也步入了“二次创业”“深度开发”的重要关口。
紧紧把握“高新技术”这一区域特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沈阳高新区瞄准未来、择高而立,精中选精明确三大主导产业,并梳理出16个细分产业领域,制定细化“时间表”“项目表”和“路线图”,周密准备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要素供给和配套服务,以高工作效能、高服务效率最大程度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产业立区,产业兴城。
站上新起点,沈阳高新区整装再出发。
锁定主攻方向——聚焦“高新”谋求“重智成城”
无论从字面上来看还是从内涵上来讲,“高新”和“开发”,无疑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特有名称的核心词。
30多年前,沈阳高新区从沈阳智力科教资源最为密集最为丰富的三好街起步,一边全力培育新兴业态、一边全力抓好开发建设,先后孕育创造了以“科研公司制、项目负责制、成果商品化、知识私有化、个人终身受益制和产权资本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科研体制改革等创新模式,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第一个自主软件著作权等一系列标志性产品和成果……创新成为沈阳高新区的基因和标识。
目前,沈阳高新区建成了智能制造、数字医疗设备、软件及系统集成等重要的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培育集聚了一批优势突出的创新型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新松机器人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机器人产品线,产品覆盖智能制造全领域,为全球3000余家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服务;被称为“中国机器人第一股”,市值跻身行业国际前三,企业品牌价值逾60亿元。
作为我国第一台全身CT的研制者,东软医疗创造了多层CT、PET/CT、核磁共振等高档数字化医疗设备的中国第一。目前,其产品服务于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用户,全球装机3万余台。
与此同时,芯源公司自主研发了我国首台高产能前道匀胶设备“奉天1号”;富创精密刻蚀反应腔等产品开始大批量应用,产值实现倍增;诺康生物止血药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0%……沈阳高新区在众多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企业品牌度、首创性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引领全省乃至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去年,沈阳高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2家,总数达到338家,实现两年翻一番;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49家,总数达到132家;瞪羚企业达到8家,增长60%;获批科技型中小企业240家,为上年的3.3倍,培育了全省也是东北地区第一家“独角兽企业”,新经济企业主体总量与增速稳居沈阳首位。
成绩,只说明过去。经过30余年发展,和一些高新区一样,沈阳高新区也面临着产业能级需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亟待壮大、区域发展带动力急需增强的问题。
“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挑战,主动回应高质量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沈阳高新区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浑南区委书记、沈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单义表示,“这是使命,也是机遇。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聚焦高新产业、明析主攻方向,释放创新、智造优势,推进重智成城,推动产业兴城。”
坚持规划引领——聚力实体点燃强劲引擎
绝不能什么热干什么、什么新喊什么;绝不能在固有的领域内、市场空间里“打转转”“抢地盘”,造成重复建设、同质竞争。
本着这一认识,沈阳高新区将区域发展置于全市乃至全省更大范畴内考量,坚持规划引领、突出规划先行,与长城战略咨询等国内知名机构合作,重新对发展思路进行梳理,重新修订产业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上明确细化,回答“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结构调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实体经济的活跃度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遵循这一思路,沈阳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工业大脑、重智成城”为核心定位,未来六年暨2019年至2025年,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等三大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的提质升级增效,推动沈阳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中位次继续提升;到2035年,将沈阳高新区建设成为国之重器的技术领袖、智能制造的能量中心、创业有成的高新天地、场景驱动的科技新城。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沈阳高新区拥有‘创新源头、制造高地、技术中枢’三大长板。”长城战略咨询沈阳业务中心经理李士博说,“规划旨在进一步放大长板优势,在‘高新’语境下构建适宜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广泛集聚创新资源,为沈阳、辽宁的产业升级和加速发展点燃强大的引擎。”
围绕三大主导产业,规划还确定了IC装备制造、民用航空、机器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16个细分产业领域;对区域整体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即打造“一核、一区、两带、七园”主体格局。
“一核”即创新创业核,以国际软件园、锦联新经济产业园及其周边区域为核心,完善孵化器、加速器、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载体,建设集“苗圃、孵化、加速”功能于一体的双创核心区。
“一区”即高品质服务生活区,围绕沈本大街、白塔河二路、智慧大街、新运河路、创新路,围合周边区域,为高端人才提供完善便利的生活环境。
“两带”即智能经济产业带和城市生活文化带。
“七园”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IC装备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产业园、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园及“互联网+”产业园。
摆脱固有的思维定式和传统路径依赖,沈阳高新区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不足、长处和短板基础上,推出这一版注重尊重规律、主攻方向明析的产业发展规划,并深入产业细分领域去思考谋划、逐项确定发展抓手,进而让抽象的规划变成具象,让概念化的目标定位变得明确可行。
搭建六大体系——聚智创新夯实发展根基,谋定后动,厚积薄发。
反复思考、推敲、论证后确定的“规划图”一朝出炉,与之相匹配、承载并推进“蓝图”落地实现的“施工图”同步启用。沈阳高新区正“一步一个脚印”推动蓝图落地落实。
“突出智能与智造,是新版产业规划的最大特点,也是沈阳高新区31年建设发展‘扎’得最深最实的产业根基。”沈阳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戈介绍,“立足优势,锁定目标,沈阳高新区将致力搭建夯实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创新创业、产城融合、协同开放和政务生态六大体系。”
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沈阳高新区将以“智能装备+先进制造”为着力点,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着力提升关键技术掌握能力,着力增强制造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提升集成应用水平,为园区培育增长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产业中心。计划到2025年,区域智能制造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500亿元,形成东北地区具有智慧属性的智能制造产业增长极。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重点聚焦新能源整车、新能源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智能网联汽车四大细分领域;在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产业方面,重点聚焦生物医药及服务外包、互联网+医疗健康、高端医疗器械等六大细分领域。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围绕三大主导产业,沈阳高新区已多方面着手,抓好项目引育、要素配置,推进智慧与力量加速集聚,做实做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一方面,强化对现有企业的培育。沈阳高新区制定从科技小微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阶梯式培育计划,并制定相应扶持政策。预判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求,建立“瞪羚实验室”,筛选优质企业、项目进行“一对一”个案打磨,并帮助对接金融资本、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借力新兴产业和企业的培育发展助推主导产业壮大。
另一方面,通过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吸引新项目进驻。瞄准国内外创新高地,开展产业链招商,针对各主导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强化“补链、强链”;开展新业态招商,吸引具备“硬技术”的创业团队等集聚;开展科技招商,绘制全球产业创新地图,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引进中试熟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实施平台招商,吸引科技型企业、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
同时,聚焦前沿创新领域,加快形成人才梯队,培育扶持各类高端创业者;构建高质量数字科技园区,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与产业迭代创新,打造“万物智联的云化城市”;深化管委会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政务营商环境,以优质政务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赋能,以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持久的动力支撑……
科学谋划,精准发力。
加快育强三大主导产业,沈阳高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扎实而坚定。(记者 金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