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现场
正在进行中的沈阳第五届浑河岸交响音乐节,八场音乐会中有三场为大学生交响乐团演出专场。这三场,每一场呈现的都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但他们却用精湛的技艺表达了音乐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场场都有辽宁元素
本届交响音乐节第四场是沈阳音乐学院北方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当《我和我的祖国》音乐响起时,台下观众高声合唱,激情澎湃。这场音乐会的观众中有一群“洋面孔”,他们是来自中东欧国家的贵宾,此刻都侧头轻声询问随行的翻译。当得知《我和我的祖国》由沈阳音乐学院老院长秦咏诚和老教授张藜创作,传唱30多年,而今更是在全国掀起传唱热潮时,都深受感动。
交响音乐节第五场,是沈阳师范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场音乐会,带来了原创大型交响组歌《英雄颂》首幕,用歌声唱响了新时代雷锋精神。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程岩介绍说,《英雄颂》共五幕,是一部反映雷锋、毛丰美、罗阳等辽宁英雄模范故事的大型交响组歌,乐团要把组歌打造成弘扬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讲好辽宁故事。
交响音乐节第六场,东北大学青年交响乐团为观众献上了“歌唱祖国”专场音乐会。乐团指挥刘宇告诉记者,小提琴和乐队合作的《金色的炉台》,是根据上世纪70年代的歌曲改编的,取材于国家领导人视察钢厂时与钢铁工人亲切交谈的场景。话锋一转,刘宇接着说,大家都知道东北大学冶金专业在技术和理念上保持着国际顶尖地位,而港珠澳大桥建设应用的热轧板卷钢铁生产技术就出自东北大学,这也是辽宁的骄傲。
掌声背后是汗水
舞台上,大学生的精彩演奏赢得了掌声、鲜花和赞许。走下舞台,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
东北大学北门附近有两排蓝色屋顶的平房,这里就是该校艺术学院音乐系的琴房。一间琴房里,20岁的低音提琴专业大学生赵逸伦正在拉琴,他每天至少要在这里练琴两三个小时。不远处的另一间琴房里,赵逸伦的上铺同学郑孟君正在吹小号,他每天也要在此练上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郑孟君告诉记者,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其他专业大学生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除了学文化课外,还要上专业基础课、合奏课,另外就是到琴房独自练习。台上光鲜的一切,其实都来自于台下的勤学苦练。
他们的老师刘宇补充说,学交响乐的大学生还需要经常走出校园,参加社会活动,通过演出积累实际经验,这也有助于他们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
沈阳师范大学青年交响乐团的石嘉欢在《鸿雁》曲目中担任大提琴独奏。她是管弦系大提琴专业大四学生,已考取这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说舞台下的自己平和但内心充满深情,是交响乐给了她这样的精神状态。
高校乐团育人是主业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刘东明的另一个身份是该校青年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他将自己定位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半是音乐人,一半是教师。他说,大学生交响乐团首先是培养交响乐人才的摇篮。
沈阳师范大学青年交响乐团成立19年,刘东明见证了它的成长变化。最令他欣喜的是,现在的乐团已摸索出自己的发展方式和育人模式,演出有自己的闪光点,毕业生走上社会有自己的立足点。本次参加第五届浑河岸交响音乐节演出,乐团安排了两个国家艺术基金获批项目,即花腔女高音与乐队演出《源》、大提琴与乐队演出《鸿雁》,特别是与该校雷锋合唱团联袂演出的交响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他自豪地说,这场演出乐团和合唱团加起来阵容达到200人。量变带来质变,演出深深地感染了在场观众。
当然,大学生交响乐团也有自己的苦恼。东北大学青年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描绘了田园风光,和演出现场云飏阁外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刘宇说,殊不知,这也考虑了乐团现状,演奏这个曲目需要两个长号,乐团恰好只有两个长号乐手,许多曲目需要标配3个长号,乐团就演奏不了了。(记者 赵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