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不眠不休的董玉林医生(左一)和同事们在手术室里。
7月3日,一场罕见的龙卷风袭击了铁岭开原市,造成6人死亡,190人受伤,近万人受灾。在这场突然袭来的天灾面前,许多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市民,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诠释了“人间有爱”的真谛。
这其中,开原市中心医院的骨科主任董玉林,当天在24小时内连续主刀完成了14台手术,被誉为“龙卷风下的铁骨医生”!
24小时不眠不休连做14台手术
董玉林,现任开原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7月11日下午4时记者才见到他。“刚刚做完手术,让您久等了。”董主任表达歉意,当天,他做了4台手术。
7月3日下午,刚刚下班回家的董玉林接到了医院的电话,让他立即赶回医院。“我赶到医院的时候不到6时,当时门诊的伤员已经很多了。”董医生说,所有伤员都是开放外伤,每个人身上伤口都很多,门诊医生护士们正在分诊。
开原市中心医院虽然是综合性医院,但是外伤、神经性损伤等,都由骨科治疗。“这个时候,骨科已经收进了7名伤者。”
巡视、查体、判断哪个伤者应该立即手术,20分钟不到,董医生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站在手术台前。“这个过程一定得快,时间对患者来说,就是生命。”董医生说。
同时,手术室外的医生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工作。“当时患者和家属情绪都比较躁动,情绪都很不稳定,医生这个时候有必要做好他们的应急心理疏导。”董医生说,在做手术的同时,外界和手术室一直在保持联络,按照伤者紧急状况,调配伤者的手术顺序。
尽管距离当天的手术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但对当天手术的台次董医生记得清清楚楚。
“第一个手术是一个小腿骨折的伤者,骨头当时已经支了出来。第二个是一个桡骨动脉割裂伤……”董医生说,虽然那些手术的难度并不很大,但每个伤者身上的伤口都特别多,有的伤者身上甚至有100多处切割伤,至少三分之二需要缝合。这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工作量,对医生的体能和意志专注力,都是考验。
更令医生们担忧的是术后恢复,因为每个伤者的伤口都重度污染。“他们身上都被泥土覆盖,伤口的刷洗、清创尤为重要。”董医生说,每个伤者的清创过程就需要30分钟左右,之后才能进行手术。董玉林说,医者父母心,尤其是这样的时刻,更需要医生的职业素养。
在当天的手术中,一个13岁男孩的伤情比较复杂。“孩子是骨骺骨折,骨骺是不能破坏的,如果做不好,会耽误孩子的生长。”董医生说,他们不是儿骨医生,当时孩子的家长还没有赶到医院。“孩子身上100多处伤口,进去刷洗清创后,缝合30多处,最后孩子被迅速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就这样,从7月3日的下午6时,一直到7月4日凌晨5时多,将近12个小时,董玉林和他的同事们连续完成了12台手术。这中间,董玉林仅仅喝了几口水。
“出手术室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累,反而感觉是轻松了不少。”董玉林说。
手术完成后,董玉林马上开始查房巡视。在早上7时多,一名脑出血的老人又被推进了手术室,老人在此次龙卷风中肋骨骨折造成血气胸及髋关节脱位,董玉林又立即走上手术台。一上午过去,他又接连做了两例手术。
尽管身体已经很疲倦了,董玉林一直坚守在医院,24小时内,主刀做了14台手术,其中包括四台杂交手术,这在董玉林的从医史中,还是头一次。当天下午5时下班后,回到家中小睡了一会儿,董玉林晚上又回到了病房中。
“不仅我是这样,当天,我们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如此。”董玉林笑着说,这些都是我们医护工作者的职责。
每天工作之后还要学习3小时
董玉林今年39岁,2007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只用了12年的时间,董玉林就成为医院的骨干和骨科的带头人。“喜欢读书学习和具有敬业精神,成就了今天这样的一个我吧,虽然没啥大成就,但是算得上是个合格的医生。”董玉林谦逊地说。
在生活中,董玉林每天至少读书学习3个小时。“我的一个老师就是这样的习惯,我继承了下来。”
每天下班后,董玉林晚上六七点钟都要赶回医院再查房一次。“我的家距离医院也就500米,比较方便。”
查完房后,董玉林会来到办公室,静静读书三个小时。“在家是不能看书的,因此,我每天都是下班后在办公室看书,至少3个小时以上。”董玉林说,医生和别的职业不同,三年时间,手术方式和应用器材的改进特别快,要是不读书,就不能与时俱进。
“我爱人也在医院工作,因此特别理解我。”董玉林说。
患者送来1公斤花生让他感到自豪
高高大大的董玉林,其实很爱笑,这种感觉让患者特别踏实。“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做好医生的本分,患者自然而然地就相信你,愿意和你亲近了。”董玉林说。
“就是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术嘱,也会让患者很感动。”董玉林记得,刚刚当医生不久,开原黄旗寨山区有位伤者来就诊。“患者是手指远端截肢后感染,连续换药三个星期,每次查房的时候我只是多嘱咐了几句,可是患者出院回家后,从50多公里远托人捎来了1公斤花生。”董玉林说,虽然1公斤花生不值啥钱,但是让他特别感动。
多年来,董玉林治疗过的患者不计其数,暖心的叮嘱、精湛的医技、遇到贫困患者与他们同吃等等,这些让他与患者之间结下深厚友谊,甚至一些患者还成为了他的朋友。“其实,真的没做啥,我只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工作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我就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记者 赵天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