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质量发展破解人才流失问题让孔雀东北飞

2019-09-05 16:21:3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编辑:李静   |  责编:董健雄

  沈阳80后创业青年苏博文做过一次艰难的选择。

  2015年,从事科研工作10余年的苏博文准备创业,进军他所热爱和擅长的无人机研制领域。这个高科技项目前景可观,不少省份向他抛出橄榄枝。“(那边)提出的待遇更优厚,创业政策也好。”

  最终,这名中科院博士还是选择留在沈阳,因为这里是他的家乡。他总想着:“如果我们都走了,又由谁来发展沈阳、振兴东北呢?”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过苏博文,也困扰过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但是情感留人能留几时?该怎样为苏博文们的发展提供一方热土?

  孔雀东南飞,东北留人难。长期以来,人才外迁、尤其是高端人才流失,是东北地区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难题。令人欣喜的是,现在这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近日,在辽宁省高质量发展情况通报会上,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王大南谈到,辽宁省已规划部署了一系列举措,全省从政府到企业,都在用实际行动逐步破解人才问题。

  “科技人才最看重的不是钱”

  “科技人才在意的关键是有没有好的环境、好的平台,让他们干成事、干好事。”近年来,辽宁多个政府部门在省委组织部的牵头下,开展“兴辽人才计划”,关注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培育、留住。王大南认为,“引”“育”“留”,摆在第一位的都是平台建设。

  王大南调研时,有科研人员说,如果辽宁给他50万元、南方省份给100万元,但假如辽宁的平台很好,他也不会走。王大南总结:“科技人才最看重的不是钱,而是地方上怎么用好的平台留住他、用好他。”为此,辽宁省打造了一系列科技研究中心,在人工智能、生物等方向打造国家级平台,全省搭建1500个省级平台,既让科技人才有发挥才华的空间,也帮助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吸引来,就要有事可做。要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尤其是如何给予科技人才自主权、让他们发挥更大的活力,考验着辽宁“留人”的本事。王大南说,此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做法是,以事后报销的形式给予资金支持,资金使用体制比较僵化,导致科技人才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困难重重。他们也很难享受到研究成果转化变现的直接利益。

  针对这个问题,辽宁省开展了成果转化的分红比例改革。科技人才的职务发明如果顺利转化、获得商业利益,研究团队最高可获得92%的现金分红。

  在王大南看来,辽宁省引人留人的效果显而易见,沈阳和大连的科技人才逐渐回流,尤其是在智能装备、汽车制造等领域。

  “让优秀的人才在这里名利双收”

  “我们公司收入最高的都是技术人员,比如设计院院长,工资收入比我都要高。”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唐继双说。他直言,企业不光要靠平台留人,更要靠待遇留人。

  沈鼓集团较早开展了员工持股制度改革,在几个子公司进行试点,关键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也参与其中。“这么多年,我们核心的关键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流失。我们不光做最好的平台,还要让优秀的人才在这里名利双收。”

  “这些技术人才,是生产制造‘大国重器’的关键因素。”沈鼓集团研究院院长杨树华说。作为沈鼓集团内“工资收入比董事长更高”的传奇人物,他曾带领技术团队不断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破除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在他看来,打造“大国重器”既需要产业积累,也需要释放人才活力。除了待遇,还要打造更符合技术发展环境和规律的晋升通道。“这样就能保证人才培养、流通体系的完善。”

  “待遇留人”已成为众多辽宁企业的共识。

  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技术设计院独立为一个子公司,激励措施更加灵活,技术人员不必像以前那样吃“大锅饭”,而是可以得到特殊的岗位待遇。

  该集团总经理杨志忠表示,技术设计院人员的工资普遍是总部平均工资的一倍以上。待遇上去了,人才引得进,也能留得住。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科技产业的布局,技术人才成了产业发展的一把“密钥”。

  不搞人口大战,要搞人才大战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是招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大连市委书记谭作钧介绍,今年年中,大连市进一步完善“5+22”人才政策及配套实施细则,发布城市发展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6479人,认定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287人。

  在他看来,首先要明确城市发展紧缺人才是哪些。“比如在大连,基层民生服务方面的全科医生、急救医生、护士长很缺乏,还有很多学校也缺少教师,这些也是我们的需求”。其次要精准引进人才,不盯大牌,而是盯住实际需求。“有些人才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大连,名气再大我们也不花冤枉钱”。

  谭作钧提到,对于人才的引进要系统考虑,“要搞人才大战,决不搞人口大战”。大连市的人才引进目录中对不同人才设定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不仅是大连,对于整个辽宁来说,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都是不能忽视的。作为企业管理者,苏博文表示,如今的辽宁,技术型人才生长土壤优厚,但是要做好企业、发展好一个产业,光有技术人才是不够的。在他看来,这跟东北一直以来的产业结构有关,市场型人才的培养土壤远不如一些南方城市,就业机会和环境也有待优化。他说:“我们想招聘一个优秀的销售型人才,基本工资开到两万、三万,都找不到合适的人。”因此,引进人才也不能只看高级技术人才,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搭起更加完善的链条。

  这一点也纳入了辽宁省人才引、育、留的新规划中。王大南表示,去年辽宁省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2516人中,有人走、有人留,走的多是互联网方面的,留下的普遍属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是辽宁当前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路线使然。”王大南说,下一步辽宁要加大引进集技术、管理、市场等专业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多懂技术、懂市场,能嫁接教授、科研人员与外部企业需求的“经纪人”。“我们要着力培养这类人才,助推辽宁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当然,这需要更多政府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记者 李翀 迟洪江 王晨 王林 王增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