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指出东北存在“四个短板”,其中之一就是开放合作短板;明确“六项重点工作”,其中一项就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今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应该认识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任务与补齐开放合作短板、建设开放合作高地的目标一脉相承,且凸显了开放层次的递进、开放水平的提升、开放地位的突出,是对东北开放发展水平、程度、地位的新要求新期待。假以时日,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的东北高水平扩大开放,必将在给东北带来巨变的同时,全面推动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为东北亚经济圈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逻辑选择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开放合作需要新伙伴、新领域、新突破。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适时调整国家发展布局,加快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加快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在我国经贸活动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拓展,历史性地将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的东北推到了中国对外开放新前沿。中国与东北亚地区五国在贸易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特别是经济结构和产业链的互补性更为明显,从而为中国与东北亚地区合作提供了更多契机。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东北亚地区五国贸易额合计约为7585.7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近1/4,中国已经成为东北亚地区五国最大贸易伙伴。此外,从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来看,在投资领域合作增长更为明显。如,2019年1月至5月,中国对俄罗斯全行业直接投资2.1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对韩国投资8868万美元,同比增长73.1%,不一而足。因此,加快东北对外开放,对于加快推动东北亚经贸合作与“一带一路”对接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实际上,中国开放区域的选择一直遵循“沿边”的逻辑,如珠三角开放就是瞄准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等。最近,国家批准设立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其建成与辽宁自贸试验区相呼应的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平台,统筹布局经贸合作新伙伴、新领域,力争取得新突破。因此,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是中国对外开放布局之大事,是国家开放战略整体布局的调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安排。
从国内视角看,中国对外开放亟待新抓手、新平台、新前沿。为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新三期叠加,即“外部市场的收缩期,政策效应的递减期,就业增长的拐点期”,党中央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态势新变化,适时适度调整工作重点。作为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计划经济最晚的地区,东北仍然存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和思想观念短板。因此,东北成为国家“适时适度调整工作重点”后对外开放布局中的新抓手、新平台、新前沿(高地),自然在情理之中。实际上,我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坚持先行试点、由点到面、全面推广,由简单到复杂、渐进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大体遵循前20年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使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后2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地区快速崛起,国家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开放路径。其好处显而易见,但毋庸讳言,客观上也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正是这一主要矛盾在发展空间布局方面的具体体现。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把东北打造成对外开放新前沿也是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无论是从梯度开放发展看,还是从区域协调发展看,东北都应打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前沿。
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内在要求
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需要通过将东北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新前沿来实现。东北开放度不断提升正在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奠定基础。客观地看,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低。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水平,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应当说是相对滞后的。以对外贸易为例,2017年东北三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东北三省GDP占全国的比重约为6.7%,但其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3.3%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不懈努力,2018年东北各省在对外贸易领域均有不俗表现,对外贸易正在发生结构变化。2018年,辽宁省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值达7545.9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5%,进出口总值与2017年相比增长11.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贸易总值3214.9亿元,增长5.7%,进口贸易总值4331亿元,增长16.8%。吉林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362.8亿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8.6%,远高于其GDP增幅。黑龙江省实现进出口总值1747.7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出口294亿元,下降16.7%,但进口1453.7亿元,增长56.5%。总体上看,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因此,随着东北持续在对外开放领域下功夫,开放度不断提升,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条件和基础。
补齐“四个短板”,完成“六项重点工作”,需要通过把东北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新前沿寻找突破口。知不足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正因为在开放合作领域存在短板,正因为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不足,东北地区内在地要求将自己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新前沿,逼迫自己在短处发力,作出成绩。这不是外在压力,而是内生动力;不是外部倒逼,而是内部倒逼。众所周知,木桶盛水量的多少是由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按此木桶定律或短板效应原理,人们通常认为,只要补齐短板就可以解决储水量问题,似乎也就解决了所有问题。但是在“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特别是在国家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前提下,对于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来说,这样解释显然是不够的。补齐开放合作短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工具、是路径、是方法。东北是要以补齐开放合作短板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补齐短板不仅是要在量上比肩全国对外开放平均水平,如对外贸易额等数字指标,而且要在质上有新作为,引领全国对外开放,凭借东北的独特优势等,真正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这就意味着,补短板不是简单地一补了之,“及格”“齐线”就行,而是内在地要求通过补齐短板使所有木板间产生协同效应,发生“化学反应”,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拓展出更大空间及功能。因此,必须系统把握“四个短板”的联动关系、谐振关系,及彼此间互动的积极作用,在着力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重视其他短板在补齐过程中对补齐开放合作短板所产生的能动作用。所幸,经过不懈努力,东北努力补齐体制机制、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短板,为补齐开放合作短板奠定了基础,进而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准备了条件。
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是东北振兴发展的使命担当
从老工业基地振兴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国家对东北的要求不断提高。2003年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对东北振兴的要求是“当前重点是要做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工作”。2016年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则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即“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将东北振兴目标具体化。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东北振兴定义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赋予东北振兴全新性质,对东北振兴提出更高要求。此外,东北振兴这一使命任务不仅是就东北自身讲的,而且是面向全国讲的,即不仅具有“地方性”,而且具有“全国性”,《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早就提出,“要像当年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那样,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其中就有集全国之力振兴东北的含义。因此,基于东北振兴在国家战略中重要地位属性的定位,随着国家对东北的要求不断提高,把东北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新前沿这个命题,就水到渠成地成为东北振兴的使命担当。同时,这与其说是给东北提出的新任务,不如说是给全国提出的新任务,是向全国发出的动员令,要求集全国之力把东北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发现,国内外许多“先知先觉”的大企业正在抢先布局东北,比如,今年以来,华为、华润、恒大、万达、腾讯等行业巨头纷纷抢滩沈阳,扎堆投资,释放出强烈的市场信号。
从走出最困难时期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辽宁要打头阵。实现目标,不仅靠愿望,更要靠努力、凭实力、拼耐力。经过新一轮东北振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擘画和关怀下,东北地区不仅在开放合作方面取得阶段性成绩,而且在其他领域都交出亮丽成绩单,比如体制机制的完善、经济结构的优化、思想观念的激活、营商环境的改善等,又形成了催化剂,反过来作用于开放合作,对提升开放合作质量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辽宁更是一马当先,领头羊排头兵作用凸显。如,出台以全面开放引领全面振兴的40条意见,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增设自贸试验区服务专口,等等。扎实的成绩表明,辽宁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实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目标而奋勇争先。
对外开放,不仅是贸易投资等经济领域的开放,从本质上或更深层次上看,对外开放是人的开放,人的心灵开放、精神开放、思想开放、观念开放、主动与世界接轨的意识开放,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多领域、全面全方位的开放。东北曾经是国家建设的排头兵,东北也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补齐开放合作短板,建设开放合作高地,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这既要求东北上下全力以赴,也需要全国的共同努力。
(作者系沈阳大学教授 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