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援疆人与“戈壁明珠”的深深情缘

2019-10-11 15:18:18  |  来源:沈阳晚报  |  编辑:李静   |  责编:董健雄

辽宁援疆人与“戈壁明珠”的深深情缘

辽宁援疆人与“戈壁明珠”的深深情缘

  在新疆待的时间越长,好像越理解了“大美新疆”的含义。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它的壮美还体现在“奇迹”之中。这种奇迹指的是人定胜天的决心和坚守。

  曾经,在无垠的贫瘠之上,拔地建新城,就是这奇迹的一种,比如八师石河子市。

  城起  丝路僻村,荒滩拔城

  “十一”前夕,“一带一路”大型旅拍行走活动走进了位于八师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大家随着图片、旧物,一同重温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正式成立,彭德怀为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为第一副司令。当时20万大军吃粮是大问题,垦荒建城成了第一要务。

  1950年,王震率官兵来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豪迈挥手说:就在这里,在这戈壁,我们要为子孙留下一座城!

  这座城,就是今天的八师石河子市,“乌昌石”城市群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说干就干,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施工建造的城市开工了,这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是罕见的。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垦荒也开始了。军垦部队在戈壁荒原上,像执行战斗任务一样,开辟新天地,脚踏荒滩,铁锄翻飞,垦荒造田,挖掘渠道,修路架桥,植树造林……军垦部队当年垦荒造田83万亩,且当年即获丰收:产粮6854万斤、棉花7500担、油料372万斤。

  这座城,自此生长勃发。

  195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成立,司令部就设在石河子。此后,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行列,投身新疆建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数不清的奇迹。

  援疆  千里相赴,九年躬耕

  石河子是三代军垦人用青春和生命在亘古戈壁上建起的第一座新城,也是“师市合一”体制的首创,它是兵团的缩影,更是新中国屯垦事业的象征。

  支援造福边疆的心和手从来没有停过。辽宁省对口支援新疆塔城地区(五县两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第九师。自2010年起,沈阳、鞍山、本溪、辽阳、锦州、营口、盘锦支援塔城地区,大连、阜新、铁岭三市支援八师,朝阳、丹东、葫芦岛、抚顺四市支援九师。

  据介绍,援建以来,大连、阜新、铁岭三市共投入资金6.7亿元,建设项目85个,派出援疆干部人才137人到疆开展工作,为八师石河子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先不说我们的援疆干部做了哪些工作,先来看看他们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哪些改变。

  产业援疆是重点。2017年以来,先后举办八师石河子市产业援疆招商引资项目对接会暨共建“辽疆节能环保产业园”签约仪式、杭州全球企业家论坛暨石河子市“一带一路”好项目对接峰会等多次大型产业援疆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创造出一个援疆为牵引、园区为载体、招商为根本的“三位一体”产业援疆新模式。

  石河子花园机场由大连机场援建,已开通11个城市的航线通航。抱团式援疆效果显著,大连、阜新、铁岭三市工作队在辽宁前指支持下,发挥团队精神,达到1+1+1大于3的效果。

  95%以上的援疆资金用在了基层和民生领域;一批住房、医院、学校、文化、饮水工程、集中供热、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兵团有影响的民生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52辆带有“辽宁援疆”logo的新能源公交车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喜爱;为百姓建设了“将军山辽疆生态公园”城市郊野公园;在第八师石总场军垦社区,率先推出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奖学金和大讲堂的创新型援疆项目;九师医院硬件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小白杨中学被誉为全兵团硬件设施最好的中学之一……

  成绩数不胜数,无法一一枚举。驰援新疆,薪火相传,辽宁人用担当、作为的援疆精神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新时代辽宁精神、“共和国长子”精神以及“龙珍精神”和“小白杨戍边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祝福  愿它更好,天山为证

  这些援疆干部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也可想而知。他们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家里有困难默默克服,感人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此前,关于援疆干部、八师石河子市副市长苗宇的故事,记者就有所耳闻,他当时赴疆时家中小女刚满周岁,后来又因工作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留下终身遗憾……他的那封写给父亲的信也已被大家拿走,流传转发,但是,当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只想说说大家的援疆情况,对于自己,他说了这样几个字:不想宣传。

  那么,就不要打扰他们吧。让他们再把青春融入山河,让所有故事悄悄滴落滋养于“明珠”,永续其辉。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张挂着诗人艾青为石河子所作的诗歌:“……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这座血汗凝成的城市,王震当年所说“瓜果遍地百花开,火车开到这里来”成了真,街路洁净,鸟语花香,晨练的人们慢步跳着愉悦的舞蹈,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当你追忆当年万千军垦人的奉献,当你想到如今依然有一批批从辽宁远赴至此的人们为它舍弃小家、赤诚付出,你怎么会不感叹它的“大美”?

  而那些血汗——天山知道,江河知道,祖国和人民都知道。(记者 姜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