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报道(吕文卫):活灵活现的剪纸、暗藏玄机的草娃娃、憨态可掬的布老虎……在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人们可以看到众多手艺人静坐一方天地,专注于自己手中的活。
10月24日,“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传承基地办公室主任王艳介绍,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是目前辽宁省内唯一一个由政府规划、投资、建立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共有40余个“非遗”项目在一楼参与常态展示展演及展销。
要想成为锦州市“非遗”传承基地的“常驻嘉宾”,没点绝活可不行。
蔺心宇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一张纸在她的一双巧手、一把剪刀的翻转、裁剪下,很快变成各式动物、人物,惟妙惟肖。
在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蔺心宇的巧手剪裁下,作品渐渐成型 摄影 吕文卫
蔺心宇介绍说,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内容会有很多半人半兽的形象,比如头上长着树枝的女人,带有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这是因为满族信奉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实际上剪纸传承下来的不只是一种纹样。技法的传承是简单的,重要的是剪纸的灵魂,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核精神。”蔺心宇说。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蔺心宇完成的作品 摄影 吕文卫
为了推广“非遗”文化,基地开展了许多展示展演的活动,比如“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是锦州市“非遗”传承基地正式授牌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基地之一,蔺心宇经常去给国际交流学院的学生上剪纸课。蔺心宇说,通过教授剪纸技法,外国留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形象地了解中国文化,更喜欢中国。“比如我剪‘年年有余’,为什么中国人要剪莲花和鱼代表‘年年有余’?这就是中国的谐音取义文化。外国学生知道后就很惊奇,很感兴趣。”蔺心宇说。
外国学生被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吸引并赞叹不已 供图 蔺心宇
此外,剪纸也是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据蔺心宇介绍,剪纸课培养出来的学生们在海外任志愿者期间,积极投身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在海外开设剪纸课,辅导当地学生,还协助他们成立剪纸协会,如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剪纸学会等。
同时,基地还组织专家和传承人编写了“非遗”文化相关的书籍,如指导剪纸的教材,免费发给大中小学的学生,让他们把中国的剪纸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传承基地已经成为锦州面向省内及全国各地的一扇文化窗口。
传承基地展示柜里陈列的关于“非遗”文化的教材 摄影 吕文卫
据王艳介绍,基地二楼设有8个非遗传习教室,免费为传承人提供传习、展示及交流的场所。基地与锦州市群众艺术馆常态公益性免费培训结合,常年开设锦州皮影戏、传统布老虎、辽西绳结、锦州泥塑、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等公益性免费培训。
自基地建成至今,共计培训268课时,累计培训近十万人次。其中,基地针对少年儿童特开设了特色寒暑假班,向广大少年儿童系统培训普及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等项目。
王艳介绍说,基地将免费开放和公益培训相结合,百姓能够走进基地零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我们每周至少有一节课面向市民进行培训,并且我们晚上还有延时课,因为白天课程主要面向老年人,晚上的延时课面向的是下班之后的青年人。”
传承人正在表演吹糖人 摄影 吕文卫
据了解,锦州市已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保护体系,成功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名录7项,省级名录28项,市级名录94项,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