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剧发生在一座近百年历史的工业建筑之中,伴随着《契诃夫四则》的谢幕,第二届1905国际当代戏剧节落下帷幕,小剧场戏剧开始在沈阳城市中拥有了一批自己的“拥趸”,在沈阳这座城市中扎根。
跨区域文化消费 城市因艺术而美好
与首届1905国际当代戏剧节一样,在沈阳市委宣传部和沈阳市文旅局的支持下,1905国际当代戏剧节成为了沈阳艺术节的组成部分,与沈阳30多家文化艺术机构,共同为初秋的沈阳带来一抹艺术的色彩,让沈阳因为艺术而美好。
在历时60天的时间里,10部邀请剧目和4部本土原创青年作品共同走上舞台,总计呈现了31场演出;从戏剧类型上,即兴、喜剧、荒诞、悬疑、经典等不同类型的戏剧接连登场,一剧一格;同期开展的23场戏剧演后谈、工作坊、朗读会等活动场场爆满;作为收尾与延续的“舞台上下”人物肖像摄影展,更是让观众回归到人最质朴的一面去理解舞台与表演。
整个戏剧节的观众总量、平均上座率与活动参与人数总量较第一届小幅上涨;同时戏剧节内容与话题在线上媒体引发的传播总量超过700万。
从观众抽样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26.8%的观众来自于铁西区,而市内其他城区的观众也都在10%上下,同时来自其他城市的观众占比也达到8%,折射出文化消费的跨区域吸引力。
凸显“年轻感” 戏剧成就沈阳
从剧目内容与主题选择上,第二届1905国际当代戏剧节不仅选择了例如《白兔子红兔子》、《核桃没有仁》这样审视生存意义的剧目,《奋不顾身的爱情》、《非典型捧腹爱情》、《爱在无爱城》被作为“青年爱情三部曲”而引进,剧目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轻松;合作开心麻花喜剧品牌,将大剧场里的放肆大笑带入到小剧场的场景里;《杰克的花样冰淇淋》依然以国际化的表演获得了城市家庭亲子观众的好评;闭幕剧《契诃夫四则》不仅仅是在向经典致敬,同时也在引导观众更加真切的放下与舞台的隔阂,关注到平凡的表达。
2018年的首届戏剧节中,主办方尝试了传统戏剧、舞蹈等舞台演出形式,而第二届戏剧节中,不论是话题的青年性,还是大量参演演员甚至制作人都是90后,小剧场的年轻感扑面而来。与以往认为高雅的戏剧文化消费主力来自中年群体的判断截然相反,校园群体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潜力亟待发掘。
文化浸润 提升心灵的“夜经济”
来自武汉的剧组说“沈阳拥有最会鼓掌的观众”;《奋不顾身的爱情》剧组享受到了连续三场100%票房的最高礼遇;《契诃夫四则》的执行导演遭遇到“最会提问题的观众”;来自广州的观众说,“在广州都没遇见这么好的戏剧节”;而北京的观众则一路追剧到沈阳;本溪的观众“下了班就往沈阳赶。”
2019年,夜经济一词也开始在沈阳大众的耳边频频响起,一个城市的夜经济是否充满活力,是城市软实力的表现,体现着城市生活舒适度与便利度。
如何让城市居民的夜晚从饭店、大排档、KTV里走出来,听音乐会、看话剧、逛展览,让夜色下的城市,不仅拥有美食美酒,同样也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消费内容,在发展“胃口夜经济”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心灵夜经济”。
资料显示,爱丁堡戏剧节每年为城市创收1.3亿英镑,为苏格兰地区带来2.8亿英镑的经济效益。隐藏在数字经济的背后,则是一座城市拥有了持久的文化生命力和城市品格。
如同本次活动相关负责人所说,戏剧节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拉动一批文化消费的新动力,而是要激发出新的创作。乌镇戏剧节让水乡小镇成功转型为文化小镇,沈阳也希翼用戏剧改造这座工业老城的城市品格,重塑文化生命。(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