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生每月去给盲校娃“讲”电影
看电影是很多孩子最喜欢的事情,然而对于看不见的盲童来说却遥不可及,在沈阳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志愿者团队,他们由来自各高校的大学生组成,每个月他们都坚持到沈阳盲校,通过讲电影的方式让盲校孩子看上电影。一年来,他们已为孩子“讲述”了十几场电影,通过讲解电影画面,为孩子们弥补看不见的情节,让他们通过电影打开另外一个世界。
一场电影每一秒都有画面,涉及很多人物,有不同情节,他们是如何把电影“讲”出来的?11月12日,记者走近这支特殊的志愿者团队,揭开那些幕后的故事。
讲电影前先看两三遍 自己都要看“吐”了
“给孩子们讲电影之前,我们要先看两三遍,自己都要看吐了。”志愿者李天威说,讲电影并不是看着画面随机讲述,必须要事先写好脚本,照着脚本来讲,而为了写脚本就必须要看电影,仔细研究每一个画面。
李天威今年二十岁,嗓音非常有磁性,他是辽宁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大二的学生。和他一样,还有六名大学生来自沈阳音乐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不同院校,他们在一年前组成了这支“听说志愿者小组”,每个月都去沈阳盲校为那里的孩子讲电影。
李天威所说的脚本,并不是简单地敲写电影故事内容,而是针对电影画面自己想出来的解说词。“盲人孩子看不到画面,只能听到声音,但是电影很多画面是没有声音的,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幅画面,尽量用他们能懂的语言把画面讲述出来。”李天威表示,因为没有现成的脚本,所以每次只能是负责写的同学反复观看电影。
这个过程中主要完成三方面内容——熟悉人物剧情,记诵旁白台词,捕捉画面细节。这里面学问可不小,既不能抢着说话,这样会盖住演员对白的声音,也不能滞后发声,随着镜头的转化或加快语速,或娓娓道来,或设置悬念,让现场的“观”众彻底投入。
遇到语言难以表达的情节就会进行肢体互动
今年国际盲人节那天,虽然不是“讲”电影的日子,但李天威、田尚儒、李梦桐、付诗媛、王禧媚几位“听说志愿者小组”成员还是特意来到沈阳盲校,为孩子们加了一场电影。
到了放电影时间,盲校学生纷纷走进学校礼堂,他们“看”电影的迫切心情都写在了脸上,显得非常兴奋。
当天放映的是抗日战争片《小兵张嘎》,电影开始前,田尚儒首先对这部电影作了简单介绍,电影很快在孩子们激动的心情中放映了。志愿者坐在电影屏幕一侧,只要电影对白一停止,他们就会抓住空隙,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环境的变化。
有时候遇到难懂或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节,志愿者和孩子们进行肢体互动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哥哥姐姐们的讲述,让听不懂的声音活了”
“我们给盲校孩子讲电影,是纯公益的,没有钱,但是我们做公益也经常面对质疑,有些人并不理解我们,甚至有的人认为我们耽误学业去做这个一点用处没有。”田尚儒说,他也曾困惑过,但是当看到盲人朋友没有眼神的“眼神”时,他内心受到深深地震动,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第一次”尝试为盲人孩子讲电影的场景,田尚儒至今难忘,“讲的过程中其实我很紧张,心想这下完了,他们肯定看不明白,但是电影讲完了,我再看台下那些孩子们,他们脸上有一种满足,他们在我的讲述当中,把那些声音信息和我讲的画面给连上了。”这让田尚儒非常有成就感。
“经过哥哥、姐姐们一讲,那些听不懂的声音一下子就活了,就跟看见一样!”一位喜欢看电影的盲人男孩说。
这就是视听一体,对盲人来说,如果不讲画面,声音只是噪音,而画面讲述给他们建立了一个新的信息方式,摆脱了听觉依赖,建立了视听一体,这就是电影讲述。
“听说志愿者小组”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在坚持,虽然有组里成员因为毕业离开了,但马上又会有新的大学生志愿者加入,他们希望通过讲电影,给盲人孩子们带来生活和心态的变化,通过电影为他们融入社会搭建一个平台。(记者 刘冬梅 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