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眼下,正是备耕的好时节。田野里,到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3月22日,记者来到东港市长山镇杨树村的一处稻田,种粮大户权明阳正在田间地头和雇工们一起整理苗床、摆盘,为下一步育苗做着准备。
“现在地里的水还没干,等干了我就开始翻地,大概4月10号正式育苗。”权明阳放下手里的活儿说,根据丹东的气候情况,进入3月份,水稻种植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铲苗床、铲除水稻根、挖床沟,把苗床整平,然后再摆盘装土。4月份晒种子、育苗,5月份插秧……一直到秋收,没有停歇的时候。
权明阳是长山镇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大户,十多年前,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600多亩稻田,打造高标准农田。种植这么多稻田,农资必须提前备足。春节前,他就开始下单订购。今年购买了3个优良稻种,50吨化肥,现在全部到位,就等着大干一场了。
“种田得讲究科学,科学备耕、科学生产,才能增产增收。”权明阳说,备耕是否充分,春耕能否做好,决定一年的收成。比如,什么时节干什么活儿,就不能偷懒,不然人误地一时,地就会误人一年。从水稻种植来看,选择稻种很是关键,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口感好的优良稻种会让种植户吃上“定心丸”。谈到种粮的“秘诀”,权明阳说,要想使土地收益最大化,除了科学种田外,还必须依靠科技来助力。“我之所以能够承包1600多亩稻田,机械可帮了大忙。”过去种地单纯靠人工,一亩地全家上阵还得忙活好几天,人累得够呛不说,效率也不高。现在种田使用机械种地,不仅省工省力,也不误农时。“我家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凡是种植水稻用的机械都有了,光是拖拉机就有七八台,打药也用上了无人机,实现了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权明阳颇为自豪地说,全程机械化,让他省下80%的人力。农忙时,他和其他种植户互帮互助,他家的农机去种植户家帮忙,种植户也会来他家当帮工。
尽管是种田的“老把式”,权明阳也有他的烦恼。“购买农资和销售粮食的时机都不好把握,农资买早买晚都可能买贵了,粮食卖早卖晚都可能卖低了。”权明阳说,今年的化肥就买贵了,一吨多花不少钱,希望秋收时粮食能卖个好价钱。
“今年备耕与往年比没什么不同,就是得多准备一项物资,那就是口罩。”说到疫情防控,权明阳说,农时不误,防疫也不能松劲。采访现场,权明阳和十多名雇工都戴着口罩,就是介绍情况也没摘下。
准备防疫物资,让权明阳的备耕成本增加了,但用工方面却让他轻松不少。“过去,我每年都要为用工发愁,年轻人雇不到,只能雇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年轻人没有外出打工,都主动到我这里找活干。”权明阳高兴地说,雇工费用也能省下一块儿,以前1个小时20元都找不到人,今年17元就够了。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基本收益,让农民种粮不吃亏。对此,权明阳深有体会,他说:好政策让农民种粮越来越有底气,种粮大户都走上了现代农业之路。农业部门倡导的良种推广、规模经营、科学种植,更让他对种粮前景充满信心。(记者 唐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