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2019桓仁春节联欢晚会”上,金明焕和女儿金花表演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图片由受访者金明焕提供)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报道(吕文卫):青年富于激情,动作幅度大而强烈;老年人稳重轻盈且变化较多;长鼓手鼓点清晰明快;圆鼓手步法铿锵有力;“双层舞”儿童天真活泼,各具特色的动作交织在一起,整个舞蹈场面热烈、生动、感人……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是朝鲜族民众十分喜爱的自娱性民间舞蹈,主要在朝鲜族民众生活中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表演。2006年,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起源:募捐活动中产生
朝鲜族农乐舞,也称乞粒舞,起源于朝鲜平安北道碧潼郡。碧潼郡位于朝鲜北部山区鸭绿江边,山高坡陡、地势复杂,不是旱就是涝。兴修水利、预防旱涝灾害需要筹款,村民们便组成团队向各处进行募捐,以米谷为主,这种募捐形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舞蹈形式。
后来,在朝鲜族聚居区域里,每当要办一件大事、搞一次大型活动或建设一个公共设施时,就要由村里有地位的人物组织能歌善舞的人,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击鼓奏乐,到富户人家或商号、店铺的门前表演,请他们出来资助。
2015年6月14日,金明焕在朝阳参加辽宁省第十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 摄影 李福
传承:不断丰富舞蹈形式
乞粒舞是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
金明焕是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世纪末,金明焕的爷爷金兴振从朝鲜碧潼举家搬迁到中国,在桓仁县横道川定居,乞粒舞成了桓仁县朝鲜族独有的舞蹈形式。
在金明焕的童年时期,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或农闲时,村里就组织群众跳乞粒舞。他七八岁的时候就能爬上父亲的肩膀,跟父亲学跳“双层舞”。1968年,他从朝鲜族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回乡当了教师。在教学之余,他直接参与乞粒舞的组织、排练和演出。
20世纪80年代初,乞粒舞中的“双层舞”这一奇特舞蹈形式,引起了省、市、县文化部门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做好乞粒舞的调研、整理工作,金明焕被调到县文化馆,主要负责民族文艺辅导,潜心研究乞粒舞。
原来的乞粒舞的舞蹈形式非常简单,只有节奏没有旋律,有鼓、锣、钲等简单的打击乐,没有吹管乐,舞蹈队形简单且少有变化。舞蹈服装以白色为主,男人穿的是白色上衣和白色裤子,上身套一件黑色坎肩,女人穿的是白色上衣和黑色裙子。
1985年,金明焕开始配合省市文化部门深入全县朝鲜族群众,进一步调研、收集、整理朝鲜族民族舞蹈素材,并改进、丰富和规范乞粒舞的舞蹈形式。经过几十年的整理、改进,现在的乞粒舞日趋完善,形成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集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并保留原来乞粒舞个性特点的舞蹈形式。
荣誉:演出不断走向世界
近些年来,乞粒舞团队的表演不断获得各种奖项。
1989年,乞粒舞团队在沈阳参加“中国第二届文化节暨辽宁省第一届文化节”,获得一等奖;1991年,参加文化部和沈阳市政府举办的“中国沈阳首届国际秧歌节”,荣获集体优秀表演奖、个人表演奖和编导奖;1994年10月,乞粒舞团队到北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45周年活动,并应邀在天安门广场和中华民族园、北海公园等场地演出22场。
2005年,乞粒舞团队参加辽宁省民族民间舞蹈大赛,获得金奖和个人编导奖;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乞粒舞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桓仁满族自治县文化馆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金明焕也被授予“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荣誉称号。2008年,金明焕被辽宁省文化厅授予“辽宁省优秀传承人”称号,2009年,又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4年,金明焕因在乞粒舞的保护传承中取得的显著成就,荣获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