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报道(吕文卫):大连交通大学高度重视选派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自2018年以来分三批选派了27名干部和教师到乡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保障下,选派干部尽职尽责,开拓创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乡村党建 夯实战斗堡垒
学校党委制定了《大连交通大学向省级贫困县所辖乡村选派干部工作实施方案》。党委书记阙澄宇多次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落实选派干部驻村工作,并与校长马云东、分管副校长关天民等校领导到选派干部所在乡村走访调研,开展校地对接和困难帮扶。学校选派干部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下大力气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努力给乡村振兴装上一个动力强劲的“火车头”。
驻义县红石堡子村“第一书记”汪舰到岗后马上走访村内党员,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当地实际情况。进村第一周,汪舰组织召开了支委会和党员大会,与村两委班子共同谋划村级发展新路子,创建党员多媒体活动室。
驻凌源市河坎子乡苏杖子村“第一书记”陈洪涛针对村里党建工作薄弱的情况,想方设法为村部筹集笔记本电脑等物资,充实了党建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两年里,苏杖子村从组织涣散村成为凌源市的村社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村。
驻阜蒙县王府镇舍不代村“第一书记”苏冉针对党员经常流动的现状,组建了“舍不代村党员之家”微信群,开办了《舍不代村党员日报》,分享党建新闻和学习材料,让村里的党建工作搭上了网络的“快车道”。
发展集体经济 助力脱贫攻坚
选派干部因地制宜谋划发展出路,壮大乡村经济,不断盘活和利用乡村资源,带动农民增收。
驻彰武县苇子沟镇“第一副书记”金波摸索出一条“投资方+农业能手+村集体+贫困户”四位一体、协作共赢的路子,研究出了一套“6355”利润分配模式,积极搭建平台、选择项目,推动农业能手与外界资本的对接。
驻凌源市四官营子镇葛杖子村“第一书记”赫贵怀协调扶持资金100万元,新建冷棚54栋,采用“党支部+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小葛农场”果蔬种植合作社,开启了一条集冷棚果蔬种植、采摘、认养为一体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赫贵怀还联系大连交通大学的大学生们共同组建了助农电商平台,让合作社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了乡村。
心系当地百姓 解决实际困难
选派干部把群众的一件件“小事”当成自己最大的事,真心实意为百姓解难题,尽心尽力地把群众的事情办好。
驻建昌县娘娘庙乡平房子村“第一书记”林海看到村里管辖的上窝铺自然屯和南山顶屯之间的道路年久失修,百姓出行很不方便,自己垫付修路资金5万元,为村民修路2.5公里。他还出资3万元修建了村厕所,美化了村里的文化广场。
驻东港市长山镇光复村“第一书记”葛少鹏得知,与80岁奶奶相依为命的村里低保户小蒋在考入某职业技术学院后,因经济困难想放弃读书的情况后,主动与该学院管理部门联系,为其每年全额减免学费,单设爱心基金2500元,并在学校食堂为其安排了助学岗位。
驻义县白庙子乡白庙子村“第一书记”于润群,为了给出生后因各种原因不能办理户口的8岁男孩小肖(化名)落户,先后跑了县医院和妇幼保健院5次,联系3家司法鉴定机构,辗转三级政府部门,累计行程1000余公里,为小肖解决了落户、低保和残疾人保障问题。
改善村容村貌 建设美丽乡村
选派干部积极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不断建设美丽乡村,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当地百姓。
驻建昌县喇嘛洞镇坤都营子村“第一书记”吉耀武积极争取各界支持,不仅对村部内外环境进行了翻新,村民广场、村内小学的环境也都得到了改善,维修通乡公路5公里,新增了4.2公里的村路路面硬化铺设。
驻北镇市广宁街道赵营子村“第一书记”何钧积极开展拆除村中心路两侧临建、垃圾五指分类法的宣传,制作宣传墙画,推动了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
驻昌图县毛家店镇侯家村“第一书记”李超积极打造乡村环境卫生示范路,大力推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现了侯家村垃圾清理的常态化,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此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连交通大学的选派干部在春节期间纷纷放弃与家人团聚,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为帮助当地战胜疫情、重振经济活力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