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致公党沈阳市委员会建议 推动沈阳“网红经济”快进 探索“网红+产业”新模式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催生出一种依赖于自媒体发展的新型经济现象和商业模式——“网红经济”。数据显示,沈阳主播数量在全国占比3.25%,仅次于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和杭州,位于全国第6位。排名前30的主播粉丝数超3000万,月平均点赞数20.5万,月平均评论数6393条,月平均转发数4825条。职业主播月收入超万元的比例达15%。
如何更规范、有效地发展“网红经济”,让它为助力区域经济振兴贡献更大作用,在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致公党沈阳市委员会提交了相关提案。
优势:中心城市区域优势明显
发展“网红经济”氛围浓
沈阳发展“网红经济”具有诸多优势。比如,硬件设施支撑力度强,沈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苏宁易购在沈阳有4个物流园区,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巨头也纷纷助力沈阳电商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全市75%的居民家庭将有固定宽带,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将达85%。沈阳市农村电商经营主体截至2018年8月已发展523家,农村电商线上交易额突破68亿元。高水平的互联网普及、强大的电商经营主体以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物流能力,都为沈阳发展“网红经济”奠定了扎实基础。
同时,沈阳发展“网红经济”的氛围很浓郁。沈阳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夜经济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围绕太原街胡同经济、网红文化、地上地下结合等特点,将太原街夜经济核心街区打造成集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夜经济综合街区。“网红经济”正与“实体经济”自主融合,如沈阳五联商业广场举行的“播商2019服饰产业带政策说明会”、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打造的网红建筑、沈北新区旅游局打造的网红打卡地等。
问题:农业领域应用尚显欠缺
生命周期和支持链条不理想
“网红经济”并不是惯常人们认为的主播销售,它可以有很多实际用途,延展覆盖农业、活动甚至城市名片等各个领域。
目前,沈阳市种植、畜牧、水产等农业地理标志产品共18个,“康平地瓜”借助电商等网络平台已成“网红”,热销全国,由原来每公斤不到2元到现在超过20元。但较有影响力的地理标志产品如“小梁山西瓜”“老龙口白酒”“辽中大米”“法库牛肉”等却没有有效利用网红效应,大规模实现销量增长。
沈阳在零售、餐饮、住宿、旅游、文化等多行业领域都有网红产品,短期内也创造出关注热点,但一段时间之后网红效应逐渐沉寂,无法长期保持。
此外,沈阳的网红孵化机构稀少,而且没有影响力较大的支持机构。“网红经济”产业链不完整,会影响各单元对接,削弱“网红经济”对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效果。
建议:充分表达东北特色
打造城市“网红”名片
致公党沈阳市委员会建议,沈阳可以探索“网红+产业”新模式,积极推进三大产业与“网红经济”结合,形成“网红+农业”“网红+工业”“网红+服务业”新模式。
对农村,要积极宣传直播、短视频平台的使用,引导农民通过直播分享乡村生活、讲好农村故事,结合当地农产品特色拓展销售渠道。工业领域可加大工业产品宣传力度,打造定制化发展,建立产业集群园区,吸引更多厂商入驻沈阳。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与网红经济的融合有更多空间,可深度挖掘沈阳文化内涵,将网红商业项目带进服务业,提升相关行业收入。
打造城市“网红”特色名片可能更有趣也更有意义。国内很多城市的“网红经济”发展较好,它们有自己的明确定位,北京网红侧重文化、娱乐,杭州网红侧重服装,成都侧重美女、美食,上海侧重电竞;沈阳的特色也很明显,可结合老工业城市遗产条件丰富的优势,打造能够代言沈阳的“网红”特色名片,吸引外地游客在沈阳逛“旧时光”,找“新时尚”,深刻植入“沈阳形象”,延长具有沈阳城市特色的网红产品的生命周期。(记者 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