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红十字会医院三名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员正在与沈阳的同事及家人们视频连线 供图 沈阳红十字会医院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报道(欧阳舒楠):“现在医院里最流行的就是学东北话,我们经常被问的就是‘赶趟’‘埋汰’是啥意思?”“病房中老年患者的方言比较重,许多会说普通话的年轻患者主动给我们当翻译,帮助我们跟患者沟通,让我们跟患者相处得更加融洽。”2月26日,沈阳红十字会医院三名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员关晓宣、于娜、陈佳正在通过视频连线,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着她们到武汉后的感受。
沈阳姑娘的“东北话”让倔大爷重塑康复信心
据护士于娜介绍,她所在医院的患者大多年龄偏大,六七十岁的很多,这个年龄的老人大都有基础疾病。刚到医院时,老年患者通常情绪消沉,不爱说话、皱着眉头,还有的干脆不和医护人员说话,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月14日,她们所在的病区一天就收了34个患者。这些患者大多生活不能自理,而此时的医护人员既是他们的主治医生又是护理者。每天,于娜他们都要帮患者翻身、喂饭、擦身体。
有一位姓韩的患者脾气不好,觉得自己的身体恢复无望,在治疗时自己拔针,不与医护人员对话。为了让患者重塑信心,于娜经常与他聊天,并对他说:“大爷,虽然你一个人在这里住院,但是你不是孤单的,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没有放弃,一个病区的医护人员都在关心你,研究你的病情,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而且,无论这名患者多么任性、有脾气,于娜总是保持耐心、细致、关爱的态度和他互动,还时不时说些带有东北方言特色的笑话,逗患者开心。三天后患者露出了笑容,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不断地竖起大拇指给她们三个女孩点赞。
“为患者做一次穿刺像跑了1000米”
今年31岁的陈佳是沈阳红十字会医院呼吸科专业护士和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初到雷神山医院,医护人员面临着许多从未遇到过的困难。陈佳说:“在这里最困难的是给患者做穿刺,既要精准又要快速。我们每天都戴N95口罩和护目镜,口罩勒得比较紧,容易产生雾气。每次做穿刺时,护目镜上总是雾气一片,需要将头不断地旋转,旋转到光线最好的时候停下,进行穿刺。为患者做一次穿刺就像进行一个1000米的长跑。”
此外,雷神山医院病区多是老年重患,患者精神压力大,治疗不积极,甚至有些人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再加上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陈佳她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和勒紧面部的N95口罩,说话特别费力气。为了节省体能还要让患者听得清,陈佳说话时甚至要贴近患者的耳朵,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说。
真心“唤”真心 年轻患者当起了翻译
作为三姐妹里的老大姐,医生关晓宣表示,尽管每天工作辛苦,精神紧张,但还是觉得在武汉的日子充满了感动。武汉中南医院的医生与辽宁医疗队在一起工作,武汉中南医院的医生对东北方言很好奇,常问“赶趟”“埋汰”是啥意思?而当关晓宣工作上遇到疑难病例,武汉中南医院的医生也总是耐心地讲解和指导她们。
关晓宣说,中老年患者的方言比较重,有些话根本听不懂。最初的时候需要不断地用手势比划,互相揣测对方的意思,相处久了,病房里会说普通话的年轻患者纷纷当起了翻译。会说普通话的患者自身呼吸困难,说话也很费力,却成为了语言翻译,让三个女孩非常感动。
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武汉的大街上,武汉人对辽宁沈阳的医护人员都很尊重很友爱,她们听到武汉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武汉人谢谢辽宁沈阳的医生。”这句话让她和两个妹妹觉得自己在武汉的工作有价值有意义。
从最初的不了解,到现在的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沈阳“三姐妹”将一个个重症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并通过真挚的关心,让一个个患者重燃生的希望,让友爱、互助在病房中传递,这让她们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连线的最后,“三姐妹”齐声说道:“我们会在这里奋战到底,迎接疫情解除的春天。这里,我们和患者相约,与家人相约,与同事相约,待到春暖花开时,和大家一起去武大看樱花!辽宁加油,武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