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报道(李子平):大数据上阵,网格化管理,城市社区拉起防控网;大喇叭成主心骨,朋友圈变辟谣台,乡村新旧阵地一起用;快板书打起来,防疫图画起来,草根短视频拍起来,防疫段子唱起来,全民防疫动员起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1月25日,辽宁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4300万辽宁人迎来了最漫长也最紧张的一次春节假期,一场全民抗“疫”战争就此打响。
用力到位 地毯式排查覆盖1.6万个社区(村)
防控疫情,辽宁打响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各地各项防控措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向到位。全省由社区工作者、楼长、单元长、物业人员、志愿者等组成排查队伍,夜以继日地对全省1.6万个城乡社区(村)实现了多轮地毯式排查,对重点人群实施了居家留观、集中隔离、机构诊治等有效管控措施。
全民抗疫,就要全民覆盖。在大连,全市对涉农地区953个行政村、9704个自然屯人员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对所有排查出的来连人员全部集中或居家隔离,每天上报当日排查隔离情况,外来人员均得到有效隔离、服务和管理。
全民抗疫,更要全民参与。在锦州,围绕“四个早”要求,675个基层党组织、8674名党员干部与732名网格员连续作战、联防联控,累计排查登记外地返抵黑山人员18234人。黑山县72岁的党员马福庆、78岁的党员许岳海等老党员们,主动请缨守护村屯平安,在社区做动员宣传、排查防疫,为卡点送热水、挂条幅,做力所能及之事。“这个时候还看什么年龄?我能干点啥就干点啥!”马福庆说。在家休假的现役军人张宁主动找到村长要求上卡点值班,帮助村里防控出入车辆人员;退伍老兵孙万发、梁国柱坚持上一线做记录测量、贴标语、设路牌。
在营口,全市各县(市)区和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重点企业、公安系统、城市社区、农村、“两新”组织等行业团组织组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136支,4000余名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开展防疫工作。
工作做得细、压得实,疫情数据是最好的试金石。截至2月25日,辽宁已经实现连续9天无新增确诊病例。
用心动智 基层防控办法“脑洞”大开
全民抗疫,还需要用心动脑。在阜新,“空中+地面+网络”立体化疫情防控宣传阵地被搭建起来。海州区派出空中“巡逻员”,由无人机搭载广播和监控摄像吊舱在村庄上空巡逻飞行,根据航拍影像排查疫情防控薄弱环节,搭载广播播放通俗易懂的语音,宣传疫情防控知识。阜新还通过地面“大喇叭”喊话居民,开放网络“微党课”,发挥微信群、阜新党建公众号等新媒体作用,宣传疫情相关报道。
在沈阳,沈河区清泉社区因为居民出入登记曾经导致门口一度拥堵。社区书记潘颖开始了思考——“超市有自助结账功能,我们是否能运用‘电子名片’这种方式提高登记核查的效率呢?”经过社区干部们的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建议,清泉社区创新举措,利用微信小程序“智能名片”制作“电子通行证”,只需四步操作就可以完成注册。持有“电子通行证”的人员,在体温监测合格后即可通行。“我现在回家都用这个电子通行证,不用再人工登记核实,就像安全检查的绿色通道一样。”居民李显君回家时多了点儿“优越感”。
在新民,兴隆堡镇马户屯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伟将疫情防控的小常识结合农村的日常生活拍摄成了小视频发到网络上,一时间“马户屯李骄傲”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防疫科普知识需要让每一个村民听得到、记得住,可村里的广播大喇叭“年事已高”,有时候人在屋里就听不清。李伟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在村里老书记的轿车顶上安了个广播,等于给“大喇叭”装上了四个轮子,让它每天在全村挨条街路上跑,“声音可大了”,保证所有人都能将防疫信息听得清清楚楚,宣传无死角,效果显著。
“土办法”有成效,新办法更是作用非凡。在鞍山,千山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王希禹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在全区率先建立起千山区新冠肺炎疫情总台账,5个镇街一地一账,疫情重点地区回鞍人员全部实现一人一档,个人信息、历史轨迹、密切接触人员、联防联控责任体系、预计行动轨迹等六大类信息一应俱全,并可以即时增添信息。这种做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被全区推广。
有情有义 前方用命后方力挺
你在前方站岗值班,我在后方全力支援。
2月3日前后,沈阳市气温骤降,最低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疫情防控人员多日坚守在临时帐篷中,工作异常艰苦。中铁北方区域总部得知消息后,果断决策,采购、运输、安装全程不到12小时即完成。2月4日,2座崭新的活动板房顺利吊装在沈阳市浑南区五三街道办事处所辖的两个弃管居民小区门口。“昨天才给你们打的电话,今天就装好了,中铁的速度太快了,真是雪中送炭,社区值班的同志终于不用再挨冻了。”沈阳市浑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英的感激由衷而发。2月6日至8日,中铁又将70个集装箱板房送到防疫点位并投入使用。
企业作为有担当,凡人善举也暖心。在不盈利又要承担房屋租金的情况下,从2月13日开始,每天7点,沈阳市皇姑区陵东街道金山社区兰州面馆的老板老马,就会早早来到店里打开房门和空调,请值守的志愿者轮流进屋避寒,并一直开到志愿者收队,所以附近的志愿者都亲切地称呼他“牛肉面大叔”。马大叔一家人从甘肃兰州来到沈阳整十年,早已把沈阳当做第二故乡。看到排查值守的志愿者冻的小脸通红,只能吃方便面、凉面包充饥,马大叔就下厨做饭,将热腾腾的牛肉面和可口的拌菜端到社区值守志愿者的面前,并多次婉言谢绝了餐费。
无独有偶,皇姑区舍利塔街道送红糖姜茶到一线的“姜茶姐”、华山街道兴隆社区送热腾腾的包子和奶茶的“字条君”、北塔街道铁路东的“贺卡小妹”……不断有居民主动加入到 “抗疫后援团”,加入到这场为了人民又依靠人民的战争。
在营口,市委宣传部、营口市文明办开展“同心援战、抗疫有我”暖心活动计划,为一线人员提供服务,并向全市志愿者发起援战接龙。倡议发出瞬间,各防疫检查点就被“光速”认领完毕,有的防疫检查点甚至还出现了被重复认领的情况。最初,这项活动的参与主体只是营口各级各类志愿者,然而就在活动的第二天,营口城市乡村的群众就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自发地加入到这支送温暖的志愿服务大军中来。“我只想做自己应该做的,什么也不图,就图心里舒坦!”义务送餐的营口宝记餐饮的店主江佳宝爽快地说,“我们在后方,能做的我一定会尽全力去做!”
一副副口罩、一双双手套、一个个热乎乎的大馒头,把人民的惦念,送到了防疫防控一线最需要的地方。
家国危难之时,方显民族聚合的力量。这样的全民一心,这样的守望相助,必将凝聚起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勇气,必将让每一个辽宁人品尝到抗“疫”胜利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