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山里“兄弟连”并肩作战。
在武汉雷神山医院A8病区,提起三名医生组成的“兄弟连”,从患者到同事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由大连市中心医院三名年轻医生高恺、魏伟和范为王组成的医疗小组,已经在抗疫一线奋战了20多天。从最具风险的采集患者咽拭子,到最繁琐的夜间值班,这个“兄弟连”小组一直并肩作战,成为彼此身后最信任的那个人。
兄弟连:他们是患者们的“定心丸”
今天是你们“兄弟连”的哪一个值班?在雷神山医院A8病区,很多患者喜欢问这句话。
患者们口中的“兄弟连”,指的是高恺、魏伟和范为王三名医生组成的A8病区第二医疗小组。他们都是大连市中心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的成员。三人中年龄最大的高恺告诉记者,三人在医院都是年轻医生,平时在工作中也多有配合,彼此熟悉。“说实话,踏上赴武汉支援的飞机时,我们仨对于前方要面临的困难和危险都心中没数,互相扶持,协力救人就成了我们的一致心愿。”
因此在2月14日入驻A8病区时,当病区主任要求15名病区医生自由组合成5个小组时,这三位年轻医生自然而然地结成了“兄弟连”。高恺还记得2月14日,那是A8病区收治病人的第一天。作为“兄弟连”的组长,高恺第一个进入污染仓,足足奋战了八个小时。“四十几个病人都收满了,护目镜里的水都可以养鱼了。”高恺回忆说,
“兄弟连”在雷神山负责的病区大多是老人。这些患者长期在病区隔离,还忍受着高热和咳嗽的折磨,心底埋藏着亲人离世的痛苦。如何安抚好老人们的情绪,从身体和心理上一起治愈他们成了三名年轻医生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年轻,精力比较充沛。因此我们三人商量后共同决定:除了正常值班时间,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公布给所有患者,当他们的‘热线电话’!”范为王说,三人把自己的电话和微信都公布给患者,24小时不关机,随时等候他们的倾诉。
“这三个年轻医生,就是我们的‘定心丸’!”这是A8病区患者们对“兄弟连”的最高评价。
手足情:最危险的活儿,我上
在“兄弟连”里,26岁的范为王年龄最小。进驻雷神山医院的第一天,高恺和魏伟就商量好: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让还没有成家立室的“小范”进污染仓。
在抗击肺炎疫情的第一线,风险最大的工作无疑是采集咽拭子。这一操作需要医生使用压舌板压住患者的舌头,然后在咽后壁和咽鄂弓处用棉签进行擦拭。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患者的呛咳反应,弥漫在空气中的飞沫对于操作医生而言,无疑是高危隐患。因此,雷神山医院的医生们都把这一操作形容为“虎口拔牙”。
高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第一次做咽拭子采集工作时,感情很好的“兄弟连”头一次发生了争执。“都想抢着上,把风险留给自己。”最后“胜利”的是神经外科医生魏伟。一起值班的范为王帮魏伟一点点检查好防护装备,目送他进入污染仓,然后一直守在对讲机里。“那感觉比我自己进仓都要紧张!”“18床完毕,无咳嗽”“22床完毕,无咳嗽”,直到一声声平安的消息传来,范为王悬在半空的心才放了下来。魏伟出仓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内衣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兄弟同心 其利断金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战场上,“兄弟连”结下了深厚的“战火情谊”。上战场之前,三人一起“剃发明志”;在战场上,三人互相扶持,彼此监督检查防护措施,做彼此“最可靠的后背”。
三人中年纪最小的范为王已经有五年党龄。他想让一起值夜班的魏伟多休息一会儿,就让魏伟在自己的隔离衣背上写下“我是党员,有事找我”八个字。年龄最大的高恺则成了三人里最细心的“大哥”。每次交接班时,交代另外两兄弟注意手部卫生、检查防护服密封,甚至显得有点“唠叨”。
工作之余,三人都在想念自己的家人。每天结束工作回到居住的酒店,做好洗澡消毒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和家人视频。高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才三岁。他的父母都已年近八旬,父亲因病没有自理能力,全靠年迈的母亲照顾。他的心既牵挂着老人,又想念幼子。“千里驰援武汉,对于家人其实我有颇多亏欠……”高恺说,但他是重症医学科医生。“抗击病毒,抢救病人,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兄弟连”的联手抗疫战绩显著。记者发稿前接到了高恺发来的好消息:“兄弟连”负责的十名住院患者中,目前已有两人出院,另外八人已经全部符合轻症标准。(文 记者万恒 图由大连市中心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