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东由制造向“智造”快速迈进
辽宁日报  2018-11-21 08:55:46

丹东由制造向“智造”快速迈进

  哈曼(丹东)制造基地生产场景。(资料图)

  11月12日,记者在凤城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在这家“数字工厂”内,装备着以五轴数控加工中心为主体的多台(套)数控机床。目前,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产品达十多种,产品远销欧美非等地区。

  近年来,丹东全面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培育新动能,走出具有丹东特点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的振兴之路。尤其是今年以来,丹东市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国家高新区建设三项重点任务,通过完善激励政策、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有效措施,实现科技创新加速快跑,高新技术产品已经成为丹东工业新的增长点。今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84.7亿元,同比增长32.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为16.5亿元,增长16.3%;高新技术产品销售产值为84.8亿元,增长39.5%。

  科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丹东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把创新驱动作为丹东发展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的重大部署。围绕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和《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市的意见》,年初以来,丹东市提出,以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聚焦“高新区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三项重点任务,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科技型企业培育、知识产权强企、创新能力建设五大工程,着力落实“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政策供给”“推进计划体系改革,强化导向作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创新工作合力”三项保障措施,科学精细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目标已定,重在落实。为此,丹东市制定了《丹东市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引导、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规范管理、简化审批流程。围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丹东市把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带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依托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与医药、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龙头企业,组建了7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1个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

  自创建以来,这些创新平台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67项,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44个,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19个科研团队,培养专职研发人员341名。结合汽车发动机增压器、环保锅炉、小浆果、海水养殖及深加工、硼化工、满族医药等重点特色产业创新需求,组建了9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员单位共申请各类专利580件,实施各类科技项目65项,解决行业性关键技术难题86个,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40多人,引入研发团队10个。

  高新技术实力加速突显

  今年以来,丹东市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壮大了丹东高新技术企业的实力。

  凭借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露天矿重型卡车无人驾驶系统,丹东制造的“无人车”计划在今年年底“上路”。“采矿少人化、无人化是矿山发展的重要方向。”11月9日,东方测控项目经理刘春辉说,相比有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具有工作效率更高、运行成本更低等一系列优势。露天采矿无人驾驶系统的突破,是我国汽车工业新的技术标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下这一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

  近年来,曙光汽车、东方测控、通博电器等丹东企业在智能制造上发力,研发出一大批“丹东智造”明星产品:曙光汽车纯电驱动车桥跃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黄海混合动力城市客车部件结构、工艺性及整车匹配技术同样国内领先;辽宁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纺织化学专项科研课题9项,申报发明专利1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产学研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东方测控负责人说,该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组建了国家工业自动化研究公司丹东分公司;邀请金国藩等7位院士成立了院士工作站;与大连理工大学就人才定点培养、新产品共同开发、技术交流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申报国家课题。

  注重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丹东依托“一院多校”和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围绕生物医药、海产品深加工、汽车增压器、户外纺织服装、新材料等领域,收集整理一百余项技术需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带领十余家企业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东北大学等13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8次系列专题精准对接活动,促进24个合作项目在丹东转移转化,还有一批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

  高新区绘就创新新图景

  2018年,丹东市确定了“积极推进丹东高新区以升促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新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丹东高新区“一核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构建全新高新区,并积极推进创建工作。目前,有关部门正会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对该市创建方案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发展规划、产业规划,提升丹东高新区战略定位。

  科技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动力之源。如今在高新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从丹东制造向“丹东智造”大踏步迈进。

  丹东新东方晶体仪器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该企业是从事晶体定向检测及测试设备专业研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小浆果项目在高新区落地生根,是因为这里的‘孵化沃土’让我心里踏实。”11月10日,落户高新区的小浆果深加工项目发起人王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勇所说的“孵化沃土”,是位于高新区的中科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育成中心)。经高新区牵线搭桥,2017年7月,小浆果深加工项目入驻育成中心,与中科院沈阳分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及辽东学院合作,开发丹东特色资源产品。经过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目前,小浆果深加工项目有了成果。王勇看好这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决定将小浆果深加工企业继续留在高新区。

  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高新区以育成中心为载体,深化与中科院的合作,同时拓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科技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依靠自主创新,把科技创新融入血液,企业才能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蝶变。作为全省唯一与中科院合作建设的育成中心,已经结出累累硕果:总项目数达到17个,分别引入中科院入驻项目13个和新引入清华大学、中国林业大学等高校入驻项目4个,其中3个项目步入产业化阶段。目前,高新区已与北京大学合作,在高新区双创基地建设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与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与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设项目孵化基地,为毕业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记者 王卢莎)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