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又见大唐”的三重遇见
高 爽
一位爱好书法的朋友很兴奋地跟我分享几天前参观“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的感受:“之前在展览中也看过《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因为没有释文,读不下来原文,看得稀里糊涂。这一次展览,不仅附上了原文,还有专业的解读,看出了更多的味道,办展者很用心。”
更有趣的一点是,这位朋友还在展览中结识了几位同好:一位北京来的老人,特意住了一宿,第二天继续来看,走之前还恋恋不舍。一位上海的大学生是专门赶来参观的,一番交流之后,大学生还给他们分享了一款专门介绍国宝的手机应用。
像上述这几人一样,坐着高铁、动车从全国各地赶来看“又见大唐”的参观者众多。一位辽宁省博物馆的资深志愿者跟我总结了近两年对辽博观众的整体感受:在众多走马观花的观众中间,出现了越来越多做足了功课、带着笔记本和资料书来精研细品的观众,出现了越来越多能提出好问题、好见解的观众。有不少观众在听完讲解员和志愿者的讲解后,又重新返回文物前反复观看与研究。这种情况以参观“又见大唐”更为突出。
如果说,参观人次的数字反映的只是展览的人气,大量“深度参观者”的出现,也许更能体现“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的文化吸引力。正如鲁迅美术学院动画学院教授满懿所说,每次看《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都激动不已,这些旷世文物看多少遍都不够。
那么,对一位观展者来说,“看了又看”之后,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以我看此次展览的经历总结,至少会有“三重遇见”。
第一重遇见,是见我想见。我那位爱好书法的朋友主要是去看张旭的草书的,而我是冲着《万岁通天帖》去的,因为之前听过它的传奇故事,所以更想在泛黄的纸页间品味那种沧桑的感觉。当那些在心里畅想了很久的念头附着到了具体的文物上,名副其实也好,大出所料也好,都是美好的遇见。第二重遇见,是见我未见。除少数几件文物是之前在辽博曾经看过的,这次展览中的大部分文物是首次看到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永远是新奇的、让人惊喜的。而更多的惊喜则是来自第三重遇见,那就是对老朋友的新发现。《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都是老朋友,唐三彩更是在很多展览中见过的,但是在“又见大唐”的名义之下,在唐风唐韵整体环境的衬托之下,又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读,那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唐、既遥远又亲近的大唐。
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有句话:“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的这“三重遇见”也正暗合了这三种“见”,放在“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的观众身上可能也同样适用。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再扩展到对唐代历史文化和民生百态的整体感受,是一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从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当下心态出发,回首去看那个中华文化的高峰时代,它的开拓进取、开放包容与雍容气度正是我们今天仍然流淌的文化血液,它的文化滋养仍在照亮着我们今天前行的路,这是另一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