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宁省千方百计稳就业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
辽宁日报  2020-07-27 09:25:34

  原标题:我省千方百计稳就业,密织兜底保障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 筑牢基石 幸福稳稳

  记者 关艳玲 徐铁英

  上半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51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八;人均消费支出为9624元,居全国第十。

  上半年,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1969亿元,占支出的75.9%,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支出增长66.4%,与企业复工复产相关的商业服务业等支出增长31.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3.2%。

  从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中,可读出我省的民生温度。

  政府财政支出的构成,彰显了辽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

  疫情期间,更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力以赴保障基本民生”;

  “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和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兜住民生底线”;

  “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

  ……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就业、兜底线、织密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筑牢民生基石,为振兴发展蓄积力量。

  稳住底盘保民生

  不用东奔西跑,家乡就业最好。7月22日,盘锦市三区一县的人社局局长客串网红“直播带岗”,短短两个小时,8000多人上线围观。

  同一天,辽宁胜达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生产线上,新招收的员工单丽正在分拣塑料瓶,受疫情影响,今年她选择就近就业,月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

  面对疫情冲击,我省用真金白银、真抓实干为就业托底,一系列降成本、减负担、稳岗位、扩就业、优服务的政策措施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截至6月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8.6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51%;城镇登记失业率4.3%,低于年度控制目标1.2个百分点。

  最为严峻、更为复杂,今年以来,疫情对就业的冲击与原有的周期性、结构性、摩擦性等就业矛盾相互交织、同时出现。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吴松这样解读今年就业的“严峻”和“复杂”:一是城镇新增就业同比下降;二是失业水平有所上升;三是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二、三产业新就业人数减少,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地域间不平衡明显。

  缓冲击、解矛盾,根本就是保住企业、稳住岗位,如此群众才能端稳手中的饭碗。

  援企稳岗、纾困解难,今年上半年,我省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密集出台,仅省本级文件就出台19个,条条含金,字字千钧。政策不仅具有针对性,更具执行性,从明确政策对象、待遇标准、办理流程,直至明确政策执行的时间点,倒排工期,督促政策落地落实。

  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包括六部分26条,缓、减、免、降、返、补、提、延等多种手段齐发力。出台《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举措》,通过企业吸纳用工、毕业生自主创业、升学入伍、基层招录选聘、政府兜底安置等方式,打出一套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顺利就业的组合拳。

  就业政策更为“细密”,也更有“质感”。

  从企业、劳动者的实际需求入手,列出问题清单,逐一分析、逐一破解;梳理原有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加大援企稳岗返还力度,我省不断加力。延长政策实施期限,提高返还标准,降低政策门槛,加快审核审批速度,截至7月24日,全省为4.6万户企业核发稳岗返还资金26.9亿元,稳定就业岗位345.2万个。

  政策供给不断,服务脚步不停。

  24小时保障用工,为102家重点企业配备的“就业服务专员”直接招聘员工4417名;点对点安排专机、专列、专车1779台次,累计运送农民工3.8万人,帮助55.1万农民工返岗复工;帮助3.5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疫情之下的这次就业大考,我省认真作答、按时完成。

  兜牢底线保基本

  从7月起,葫芦岛市建昌县喇嘛洞镇的张文明一家的低保金又涨了。

  疫情突发,但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承诺依旧如期兑现。

  7月1日起,我省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和上世纪60年代精简退职职工生活补助标准同步提高。

  底线刻度,决定民生温度。

  我省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合理测算提标额度和资金需求,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资金足额到位,让困难群众按照新的标准如期领到保障金或补助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手中。

  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才能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让民生保障的大网织密、兜牢。应对疫情,我省以更有力的救助扶持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优化简化低保和临时救助的审核审批程序,保证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及时把因疫情和患病陷入困境的人员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发放防疫物资,补助临时救助金,开展关爱帮扶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我省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省财政筹措资金23.6亿元,为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财政支持。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推动产业扶贫、落实医疗扶贫措施……我省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和政策,并制定“作战图”和时间表,坚持收入超过脱贫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加饮食安全有保障的综合标准,向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发起冲锋。

  帮失业者渡过这道“坎儿”,才能让他们再就业、敢创业。我省强化失业保障,为17.3万人发放失业金10.5亿元;为失业人员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278万元;失业补助金领金期限统一为6个月,阶段性扩大失业农民工保障范围。

  民之所愿,施政所向。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更要努力办好。

  养老金是保障生活的“钱袋子”,生活有保障,日子才更有希望。“养老金每月又涨了127元。”沈阳市退休人员孔德清的笑意掠过脸庞。

  今年是我省连续第1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第5年同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总体调整水平为2019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惠及全省800多万名退休人员。

  保民生,最直接的就是保障好老百姓的“一日三餐”。

  我省促生产、畅流通、稳物价,老百姓米袋子足、菜篮子丰,各类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各类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一项项保民生举措精准发力,民生的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紧,稳之基也变得更加牢固。

  只增不减提品质

  沈阳市铁西区68岁的付艳今年成了“追花族”,穿上红裙、绽放笑容,在花海中摆个造型,发到微信朋友圈晒一晒,成了她的日常生活。

  相比到景区打卡的游人,家住浑河边的韩先生更能感受生态改善给生活带来的美好,“浑河两岸建设得越来越有样儿,今年新修了亲水木栈道,晚饭后溜达一圈儿,让人心旷神怡”。

  数据是对“心旷神怡”最精准的注解。截至6月末,全省优良天数达142天,同比增加3天,优良天数比例为78.0%,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范围为33—53微克/立方米,平均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2%。

  越来越优的生态环境,是辽宁着力提升民生品质的一个缩影。疫情使经济发展放缓了脚步,但辽宁增加民生福祉的步伐并未减速。精打细算管好“钱袋子”,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今年上半年,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75.9%,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办好民生实事,是群众的企盼,更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切入口、着力点。矛盾不出村,全省已有10945个村建成“村民评理说事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说事、议事、调事;健全县、乡、村寄递物流体系,今年底全省80%的行政村就可实现快递进村;申领失业保险金网上办,手机扫码就能就医购药,公共服务建起线上高速路……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随着群众需求的增加,民生服务更需提档升级。一位社区干部感慨颇深:“满足民生需求,民生服务不能仅是补短、追赶,更应扬长、领跑。”

  不仅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民生服务质量更是节节攀升。从我能为群众做什么,转变为群众需要我做什么,民生服务也踏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节拍。

  生态、健康、文化、休闲,样样不落;推进绿色工程、增设运动场馆、读书节、夜经济,个个精彩。

  承载民心,充满温情,辽宁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更坚实有力。在沈阳,地铁10号线开通后,沈阳地铁划出了漂亮的“双L”线,居民出行更便利;登上“千山号”文化旅游观光列车,游客从沈阳出发,在乘降站直达景区,享受“上车休闲娱乐观美景、下车游山玩水品人文”的一站式服务;养老社区、“候鸟式”养老、智慧养老……养老新模式、新产品在全省各地上线,让群众不仅老有所养,更老有所乐。

  民生是发展的初心,更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坚守民生底线,回应群众期待,增加民生福祉,辽宁正在书写一份更加温暖、更加幸福的民生答卷。

编辑:王伟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