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有企业最集中的省份之一,70年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国有企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享誉“新中国工业摇篮”,得名“东方鲁尔”,坐拥新中国“千个第一”……“共和国工业长子”辽宁书写的辉煌长卷中,属于辽宁国企的篇章,浓墨重彩,无可替代。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辽宁国企为新中国立下卓越功勋。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忠诚担当的辽宁国企深化改革,锐意创新,筑牢“根与魂”,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重现勃勃生机。
2007年,辽宁国企年利润总额-16亿元。去年,全省地方重点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6.6亿元,收入利润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和30.6个百分点。
70年风雨兼程,辽宁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国有资本功能放大,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国资监管效能不断提升,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铿锵奋进的发展路上,振兴的“龙头”高高昂起。
以改革激发活力
1986年8月3日,沈阳迎宾馆北苑会议厅内,沈阳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告市防爆器械厂正式破产。200余字的通告读了3分钟,在座的职工神情落寞凄伤,不发一言。
“那时,咱还不知道,这是全国第一例企业破产。”9月21日,午后的暖阳下,沈阳市铁西区一居民小区内,几位老人聊起这段往事,不再惆怅,“改革后,工人们有的再就业,有的自谋职业,如今生活都不差啥。”
也许,老人们并未意识到,当年的这个“第一”,是辽宁国企乃至中国国企改革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如今,更多的人们看到,正是这些“关键性的举步”,导引辽宁国企改革向良性发展方向行进。两权分离、租赁经营、进场入轨、“抓大放小”、关停并转、破产重组、“两个置换”……这些关键词,记录着辽宁国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见证着辽宁国企破解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的蜕变。从1980年,辽宁国营企业开始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的改革,到1986年,全省有1400多户国营企业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从199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发布实施,到1999年10月,辽宁国企结束了长达57个月的低谷运行。2000年底,全省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7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缩小到25%,改革脱困攻坚战宣告胜利。
2004年4月,辽宁省成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从2007年到2012年,全省地方一级国企数量减少了34%,但资产规模增长了88%,年营业收入增长了36%,年利润总额从-16亿元增至202亿元。当时的本钢、华晨、沈鼓、重工·起重、瓦轴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成为行业排头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国企改革向“深水区”延伸,做成一批多年想干但没能干的大事,啃下一块又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基本实现;省属能源类企业完成战略性重组;“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全面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正式启动,完成处置“僵尸企业”300户;省属企业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和股权多元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强力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
从2017年初开始,省属企业结束了经济效益下滑的颓势,大多数企业实现扭亏减亏。经济形势复杂严峻、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得绩如此,实属不易。
70年砥砺前行,辽宁国企改革,一路风雨一路歌。
以创新驱动发展
9月18日,本钢集团板材冷轧厂三冷轧工序镀锌生产线上,最新研发的低成本DP590镀锌产品正在进行试生产。
“新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合金用量较少,与现行产品比,成本优势突出。”操控室内,目光一直紧盯着监控屏上数据的板材技术研究院汽车板研究所首席工程师刘宏亮说,“如果产品研制成功,将为本钢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样的创新实践,在本钢是常态。仅今年上半年,本钢集团就成功开发新产品33项。
创新,是辽宁国企发展的基因。和本钢一样,70年来,辽宁国企始终注重加强国企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学研合作,切实提升优化国企核心竞争力。
注重创新能力,辽宁国企以“强”立身。较早开始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激情岁月里数不清的“第一”,新时代下的“大国重器”,从辽宁出发的这些“强大力量”的背后,是辽宁国企极具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能力。经过70年的发展,辽宁国企在重点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产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产学研合作,辽宁国企以“担当”为己任。承担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科研项目,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仅2017年,辽宁国企就组建了11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攻克关键技术26项。目前,省属企业拥有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26个,部分重点国有企业R&D(研发投入)达到2.5%以上。
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辽宁国企“以人为本”,是科技人才的宝库。为支援全国建设,“一五”期间,辽宁就向全国输送技术工人56479人、技术人员7445人。2007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辽宁国企在企业内部推广技术入股等,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辽宁国企探索和完善员工持股、薪酬制度改革等行之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政策,使辽宁国企的创新人才层出不穷,创新基因得以延续。
打破发展瓶颈,突破体制障碍,70年来,随着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辽宁国企的创新活力正不断迸发。
以党建筑牢“根”与“魂”
9月21日,虽是周六,但张玉琴的运动量又一次占据了她朋友圈微信运动排行榜的封面。作为辽宁交投辽宁省高速公路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抚顺服务区的副总经理,她每天要在4万多平方米的服务区内巡查7次,每次要花上1小时,一天下来,步数少不了。
也有同事让她少巡查几次,开玩笑说:“你省心,我们也不累。”她则很认真地回答:“我是党员,必须带着你们进步。”
“我是党员”,这句铿锵的告白,一直响彻在辽宁国企党员中间,伴随着辽宁国企发展的每一次进步,写就辽宁国企的辉煌史册。
孟泰、王崇伦、郭明义、李超、罗阳、马忠生……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国网辽宁电力沈北新区道义供电所党支部、辽渔集团的海上党支部、本钢集团北营公司轧钢厂生产准备作业区党支部……一个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据不完全统计,辉煌70年,仅辽宁中省直国企就获得201个国家级、614个省级先进称号。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以两个“一以贯之”为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近几年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为辽宁国企注入动力和活力,筑牢国有企业的“根”和“魂”。目前,辽宁国企有近60万名党员、3.7万多个党组织。
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实现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肩挑”、党组织研究讨论是企业重大决策的“前置程序”,贯彻落实“三议一报告一执行”决策机制,辽宁国企坚定“固元铸魂”“固本强基”。
企业党委核心能力建设、领导核心作用明显增强,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四同步、四对接”,全省国企的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1至8月份,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8.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3%,截至9月,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33个月“双增长”,其中有23个月达到较大幅度的两位数增长。
回望70年,辽宁国企铿锵奋进;展望前程,辽宁国企“龙头”高昂。(记者 唐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