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塔城市 从紧握双手到全情拥抱

2018-05-28 11:16:16  |  来源:沈阳日报  |  编辑:杨海峰   |  责编:董健雄

  “这场大风只会推动塔城人民与沈阳的亲人们抱得更紧。”5月23日,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易炼红赴塔城市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一位塔城干部在介绍情况时说。

  当天,塔城市刮起了6级强风,整排的行道树随风乱舞,细碎的沙砾打在身上,人们会感到明显的刺痛。而赴塔城市考察对口支援工作推进情况的沈阳领导干部们却全然不顾天气恶劣,查看援建项目、慰问援疆干部人才、调研文化事业发展……从踏入塔城市的那一刻起,便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因为,大家心里始终装着对使命的担当、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塔城人民发自肺腑的关心。     

  塔城市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委、行署所在地,被誉为北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镇和离海洋最远的千泉口岸城。沈阳市与塔城市远隔千山万水,相距几千公里,是援疆工作的一根红线,让两市紧紧相拥,让两市各族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对口支援塔城市,是党中央和省委交给沈阳的光荣使命,是沈阳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按照省委的具体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切实以‘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把确定的任务落实好、抓到底,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断推动对口支援向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迈进。”易炼红强调。

  2010年以来,一批又一批优秀干部人才奔赴塔城市,以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的硬作风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智力援助、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医疗服务、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推动沈塔两市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两市干部群众也结下了守望相助、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深厚情谊。

  项目援疆支撑民生改善

  湛蓝的天空、纯白的云朵、碧绿的桑田与塔城市第十小学明黄、赤红的屋顶构成了阳光下绚丽的彩虹。在沈阳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塔城市第十小学完成了综合楼、幼儿园、运动场及教职工宿舍建设。如今,设备齐全、环境幽雅、场地开阔的教学条件,使学校初步达到了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也让1000多名在校师生绽放了笑脸。

  在实验学校教学楼及宿舍楼援建项目奠基开工仪式现场,一名学生对记者说:“一想到新教学楼建成后学校会变得更漂亮,我就特别高兴。”她也希望新宿舍能像电视里的一样,有组合式的床铺和书桌。

  放眼望去,在塔城市以项目建设带动民生改善的例子还有很多。  

  近年来,沈阳市始终坚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大力推进援疆项目建设,为塔城市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2011年至2017年,沈阳市共实施对口支援项目85个,各项目均完成了“百分百开工,资金百分百到位”的目标任务,并基本完工。

  “推进项目落地,援疆工作队必须克服项目调整、地址变更、投资变动等实际困难。为此,工作队定期召开援疆项目推进会,就项目进展情况、剩余资金、完成时限等问题进行调度,并对正在推进的27个项目开展经常性的实地调研。截至目前,27个实施项目已实现5个‘交钥匙’项目全部开工,‘交支票’项目按进度推进。”塔城市委副书记、沈阳市援疆工作队领队束从杰介绍。

  产业援疆推进造血式扶贫

  当下,巴克图口岸丝路文化商品城项目正在火热推进中……

  该项目2017年8月立项,是口岸边贸互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也是沈阳援疆“交钥匙”工程。“项目旨在打造集本地商品和外贸产品展示、洽谈、交易与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平台。平台运行后,将进一步推动口岸经济发展,给塔城市及周边地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束从杰说。  

  以巴克图口岸丝路文化商品城项目为代表,针对塔城市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特点,沈阳市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努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帮扶。近年来,沈阳市牵头制定了塔城口岸发展规划、基金产业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政策,并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帮助塔城市引入电采暖、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居民饮用水等实体产业,推动24家基金公司在塔城市基金产业园注册,预期管理资本规模达10亿元。在这些过程中,沈阳市逐步形成了搭建平台依商招商、发挥优势精准施策、绿色审批全程服务的产业援疆“沈阳模式”。

  去年12月,在辽宁产业援疆项目洽谈及园区对接会上,沈阳组织7家沈阳企业和4家外地企业参会,2家基金公司和2家环保企业在会上签约,签约总金额达21.2亿元。

  目前,6名沈阳党政干部兼任塔城市招商局副局长,在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塔城市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智力援疆培育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近一段时间,沈阳市援建的外妇综合服务楼已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塔城市人民医院的诊疗能力。但推动塔城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加速提升的内核动力,却是沈阳医疗援疆人才站在诊疗一线的“手把手”教学。

  “沈阳的专家在承接大量手术的同时,还对本院医生进行临床教学,为我们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这是智力援疆让我们觉得真正解渴的地方!”塔城市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由衷地说。

  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沈阳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探索智力援疆有效方式,为塔城市发展积蓄后劲,为塔城群众增进福祉。2011年至2017年,沈阳先后选派3批76名援疆干部人才赴新疆塔城市开展工作。塔城市累计选派了600多名干部人才赴沈阳培训、挂职,7名中考优秀生赴沈阳第51中学交流学习。七年来,沈阳还选派161名专家及教师和93名医生赴塔城市开展教育和医疗培训工作,共为塔城市培养培训300余名教育人才和管理干部、5704人次医疗人才。

  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至今,很多人都记得在2017年的夏天,新疆塔城足球队在“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U11年龄组决赛中夺冠时的欢庆场面。那也是继“和平杯”之后,14名足球少年在沈阳捧得第二座冠军奖杯。

  “孩子们乘坐客车8个小时,乘坐火车55个小时才到了沈阳,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看世界’的足球梦。如果没有对口支援工作搭建的文化交流平台,孩子们就没有机会与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驰骋在同一片绿茵场。”塔城市一位市领导说。

  积极搭建平台,开展主题活动,放大了沈塔两市各具特色的人文、文化优势,有力促进两市不断增进了解、实现共同发展。2017年以来,沈阳市先后组织塔城市企业参加沈阳市第十七届国际农业博览会,使塔城市特色农产品得到沈城百姓的点赞;支持沈塔两市小学生开展暑期“手拉手”,促进两市少年儿童进行深入互动交流;协助塔城市参加2017年东北亚旅游博览会,为全方位宣传推介塔城旅游资源和品牌创造机遇;在沈阳市委党校举办塔城市人才工作者、基层干部培训班,并多次组织面向塔城青少年的图书捐赠活动。援疆工作队还与塔城地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党彤联手举办“油画塔城、大美新疆”摄影作品展,向沈阳人民展示了大美无言的新疆塔城风光。

  塑造精神激励  援疆队员个个成为“小白杨”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援疆路上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这是每一名援疆干部人才都会唱的《援疆之歌——祖国不会忘记》。每当援疆干部人才铿锵有力地唱起它,人们都会觉得那是他们在用心歌唱信仰,用情塑造精神。

  时差和思乡,让许多援疆干部人才落下了失眠的毛病。但他们却说,睡不着也没啥,时间正好用来多干点儿活儿。每天都要阅读党报党刊的时政要闻和理论文章,出门办事经常要开上5、6个小时的车才能到目的地,抽出专门时间学习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长期与“结亲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隐藏在援疆干部人才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闪光碎片,刚好拼凑出他们对党忠诚、不辱使命,无怨无悔、忘我工作,千子同一、凝心筑梦的思想高度、行动深度和情怀广度。

  目前,在塔城市承担对口支援工作的21名援疆工作队队员均是来自于沈阳市主要地区、部门的骨干力量和尖子人才。2017年2月入疆以来,他们坚持全心全意、全情投入、全力而为,以珍惜组织信任、严守纪律规矩、认真履职尽责、强化责任担当为使命要求,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但推动各项工作形成了开局顺利、安全平稳、有所突破的良好局面,更成为沈塔两市各族人民精神和情感上的纽带。

  “沈阳的援疆干部人才政治素质过硬、文化层次高、实际经验丰富、工作作风扎实。”塔城市委书记张耀华说。“工作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有什么样的援疆干部人才,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成绩。”“塔城群众在街上听到有人讲话带着沈阳口音,都会感到特别亲切。大家认为,沈阳人就是援疆干部人才的家乡人,也就是塔城人的亲人。”……广大塔城干部说。

  而一位即将结束支援任务的援疆人才说:“开始的时候,我每天都想家,现在要回家了却舍不得塔城这片土地,舍不得淳朴善良的塔城人。选择援疆我无怨无悔,援疆经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小白杨》歌中唱到的边防哨所就坐落在塔城市,而那棵由伊犁籍锡伯族战士陈福森种在哨所旁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其实,我们的援疆干部人才也如同一棵棵扎根边陲的‘小白杨’,为使命与责任站岗,他们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值得敬佩。”一位沈阳市领导说。

   “优质高效实施项目援疆,精准发力推动产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智力支持,持续深入开展交流交往……”进一步推动对口支援工作的方向已然明确。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的具体指导下,沈阳援疆干部人才将在天山脚下书写出更加真挚动人的对口支援故事,沈塔两市的发展“连理树”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记者 张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